李在山水行

高秋爽气生林末,山色朝来如黛泼。

西风洗天无閒云,万里天心正开豁。

群峰尽处见平原,漠漠宽闲水上村。

村西返照界斜影,千寻石壁当溪翻。

隔溪谁子爱林麓,直旁阴崖结茅屋。

墙支乱石就回岩,门向清流只横木。

水禽获水飞仍低,小舟度晚苍波迷。

行人趁渡半不及,夜来应借山家栖。

何物李在善模写,欲与造化混真假。

安得此境置吾人,一时突兀千万厦。

沃壤连溪山复深,安居粒食生林林。

眼前寒士皆大庇,杜陵千载同吾心。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秋天的山林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高秋爽气生林末,山色朝来如黛泼”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秋日清晨,山色如墨,清爽的空气从林梢升起的景象,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美。

接着,“西风洗天无閒云,万里天心正开豁”则进一步渲染了天空的开阔与纯净,仿佛被西风吹拂后的天空,一尘不染,万里无云,展现出一种辽阔的意境。

“群峰尽处见平原,漠漠宽闲水上村”描绘了山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一片宁静的村落映入眼帘,给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感觉。

“隔溪谁子爱林麓,直旁阴崖结茅屋。墙支乱石就回岩,门向清流只横木。”通过描绘溪边的茅屋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隐居生活的恬淡与自在。

“水禽获水飞仍低,小舟度晚苍波迷。”描绘了水面上的生灵与船只,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

“行人趁渡半不及,夜来应借山家栖。”通过行人的活动,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也暗示了山中人家的温馨与便利。

最后,“何物李在善模写,欲与造化混真假。安得此境置吾人,一时突兀千万厦。”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景色的赞叹与向往,希望将这样的美景融入自己的生活,甚至超越现实,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蕴含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142)

鲁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为刘鹤厓题吴伟画

吴生笔有神,无惭呼小仙。

一泉片石世奔走,此图挥洒仍何年。

缩来嶰谷三湘地,柴桑栗里依稀是,个中物色宁徒似。

伶伦老技痒,王孙胡不归。

泉明醉眼欲盈把,浑疑风露侵人衣。

虚堂坐对意更远,九方轮扁俱天机。

形式: 古风

金瓶牡丹

沉香亭外饶春风,名花种种无雷同。

清平有乐媚妃子,君王带笑回重瞳。

是谁忍爱各剪摘,蜡封插向金瓶中。

天香国色乃如许,打剥定藉花神功。

宁知中人十家赋,才供深色花一丛。

长安爱花已成俗,不随儿女唯韩公。

我从千载嗟往事,爱花窃比濂溪翁。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燕泉为子元何少宰作次厓翁韵

出堂古书带新注,时时传向人间去。

山中有水名燕泉,护绕山人注书处。

堂前洗砚动回塘,墨沈涓涓欲滥觞。

积流到海变海色,河伯天吴惊大方。

山人为霖蹑台省,手挹天瓢入虚洞。

稿枯萎薾足沾濡,困暍沈痾快凉冷。

忽忆泉头书满家,莲开鱼泳近横槎。

眼前用世功已就,镜里流年鬓未华。

试问登崇何岁月,童年文击南宫节。

今古勋庸校蚤迟,燕泉大与磻溪别。

形式: 古风

挽杨处士诗

幽人旧隐洞庭北,山灵独许心相得。

幽人今葬山之阳,汀兰岸芷无颜色。

佳儿挟策游神州,南归却抱终天忧。

从今愁见旧风物,不上岳阳城上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