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六)咏梅

微雨眼明处,春信著南枝。

百花头上消息,为我赴襟期。

松下凌霜古干,竹外横窗疏影,同是岁寒姿。

唤取我曹赏,莫使俗流知。对风前,看雪后,总相宜。

碧天如洗,何许羌笛月边吹。

一段出群标格,合得水仙兄事,千古豫章诗。

鼎鼐付佳实,终待麦秋时。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支]韵

翻译

在微微细雨中,我目光清晰地看到春天的信息已附着在向阳的树枝上。
百花盛开的顶端,传递着讯息,仿佛专程赶来满足我期待的心情。
松树下那经霜的老枝,窗外稀疏的竹影,它们同样展现出坚韧的冬日姿态。
让我们这些知音欣赏,别让世俗之人知晓。无论是风前还是雪后,都恰到好处。
碧空如洗,不知何处传来羌笛声,似乎在月光下飘荡。
这独特的风采,如同水仙般超凡脱俗,正是千古流传的豫章诗篇。
让我们期待丰收的麦秋时节,那时才能真正品尝到这美酒佳肴。

注释

微雨:小雨。
眼明:视力清晰。
春信:春天的信息。
百花头上:花丛之巅。
赴襟期:满足期待的心情。
松下:松树下。
凌霜:经霜。
古干:老枝。
横窗:窗外。
疏影:稀疏的影子。
岁寒姿:坚韧的冬日姿态。
我曹:我们这些人。
俗流:世俗之人。
看雪后:在雪后。
总相宜:总是适宜的。
何许:何处。
羌笛:羌族的笛子。
一段:一种。
标格:风采。
水仙:比喻超凡脱俗。
千古豫章诗:流传千年的诗篇。
鼎鼐: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皿。
佳实:美酒佳肴。
麦秋:秋季麦熟的时候。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微雨后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诗人的情感世界。开篇“微雨眼明处,春信著南枝”两句,以轻柔的微雨洗涤后,春天的消息便随着柳絮传递,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接着,“百花头上消息,为我赴襟期”进一步描绘了春日里各种花卉竞相开放,每一朵花都似乎在向诗人传达着某种信息,或许是自然界的生命力,也或许是对美好时光的邀请。

“松下凌霜古干,竹外横窗疏影,同是岁寒姿”三句,则转而描写了冬日里松竹的风姿。即便是在严寒之中,它们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美丽。

“唤取我曹赏,莫使俗流知”两句,诗人希望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欣赏这份美好,但又不愿意让这种情感被世俗之人所了解,保持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高洁。

“对风前,看雪后,总相宜”则是在说,无论是面对春风还是回望冬雪,都能与诗人的情怀相契合,这种自然之美与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是多么令人向往。

“碧天如洗,何许羌笛月边吹”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澈无垠的夜空图景,月亮之下,或有人在吹奏着羌笛,这种意境不仅美化了自然,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孤高。

“一段出群标格,合得水仙兄事,千古豫章诗”三句,是对诗歌艺术的高度评价,认为这种超凡脱俗的诗风能够与古代的诗仙相媲美,流传千古。

最后,“鼎鼐付佳实,终待麦秋时”则是在表达一种期待和希望,将美好的情感和事物托付给未来,等待着那丰收的季节到来。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与高洁的情怀,以及对艺术超脱世俗、追求永恒价值的向往。

收录诗词(51)

李处全(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里居及生卒年俱不详。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及袁州、处州等地方官。有少数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处全工词,有晦庵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徐州丰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134-1189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四)冒大风渡沙子

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

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

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

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

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

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

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七)前遍既出,诸君皆有属和,因自用韵

飞雪已传信,端叶未分枝。

莫嫌开晚,前月曾付小春期。

谁道梳风洗雨,不许调脂弄粉,容易涴天姿。

眼界未多见,鼻观已先知。昔西湖,今北客,各从宜。

要渠烂熳,趣得暖律为渠吹。

犹记石亭攀折,浑似扬州观赏,清兴欲寻诗。

三嗅不离手,如得和篇时。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四和香/四犯令.立春

香雪新苞偏胜韵。领袖催花信。华节良辰人有分。

看士女、幡垂鬓。莫向春风寻旧恨。乐事随方寸。

眉寿故应天不吝。浮大白、吾无闷。

形式: 词牌: 四犯令

玉楼春.守岁

年光箭脱无留计。才过立春还守岁。

要知一岁已寻侬,听打个惊人喷嚏。

椒盘荐寿休辞醉。坐听爆竹浑无寐。

明朝末后饮屠苏,白发从渠相点缀。

形式: 词牌: 玉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