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学士自濠梁移倅秦州

于役三年远,论兵两鬓斑。

不辞征戍苦,要作破羌还。

楯墨应圜熟,兜烽报永閒。

浮舠背淮服,盘马入秦关。

遂阁雠书笔,仍馀聚米山。

忆君他夕恨,遥向陇云间。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翻译

在外服役已三年,军事讨论使我双鬓生霜。
我不怕征战艰辛,只求能打败敌人凯旋而归。
盾牌上的墨迹应已熟练,烽火传递胜利的消息永远宁静。
乘舟逆淮水而上,骑马直入秦关隘口。
放下批阅文书的笔,仍然保留着堆积如山的米粮。
回忆起你往昔的遗憾,只能在遥远的陇地云间寄托思念。

注释

于役:服役。
三年:三年时间。
论兵:讨论军事。
两鬓斑:双鬓已有白发。
征戍:征战戍守。
苦:艰辛。
破羌:打败羌敌。
还:归来。
楯墨:盾牌上的墨迹。
圜熟:熟练圆润。
兜烽:烽火信号。
永閒:永远安宁。
浮舠:小舟。
背淮服:逆淮水而上。
盘马:骑马盘旋。
秦关:秦地关隘。
雠书笔:批阅文书的笔。
聚米山:堆积如山的米粮。
他夕:过去的日子。
陇云间:陇地的云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军人的生活和情感历程。开篇“于役三年远,论兵两鬓斑”表明诗人已久处边疆戍守之地,经历了多年的战争洗礼,头发也因此而斑白。这不仅是时间的印记,更是战事的痕迹。"不辞征戍苦,要作破羌还"则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事的渴望,即使面临艰苦的戍守生活也无所畏惧,只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期待能够取得对羌人的胜利。

接着,“楯墨应圜熟,兜烽报永閒”诗人通过对军事器械和边关烽烟的描绘,传达了战争的紧迫感和边疆的险恶。"浮舠背淮服,盘马入秦关"则是诗人转战秦地的景象,表现出行军作战的艰辛和壮阔。

“遂阁雠书笔,仍馀聚米山”中,“遂阁”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名称,而“雠书笔”则是对边关生活中的文墨之乐的一种描绘。"仍馀聚米山"则可能暗示了战争结束后的收获和平静。

最后,“忆君他夕恨,遥向陇云间”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他夕恨”传达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亲人无法相见的无奈。"遥向陇云间"则是诗人心怀家国,望眼欲穿地想象着家乡的模样。

整首诗以边塞之战为背景,通过对战争、生活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军人的忠诚、坚韧和对亲人的思念。诗中景物交织,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力量和深情的边塞诗。

收录诗词(1582)

宋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字:子京
  • 籍贯: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
  • 生卒年:998~1061

相关古诗词

开元寺塔偶成题十韵

集福仁祠旧,雄成宝塔新。

经营一甲子,高下几由旬。

屹立通无碍,支持固有神。

云妨垂处翼,月碍过时轮。

顶日珠先现,绦风铎自振。

沙分千界远,花散四天春。

亿载如如地,三休上上人。

堆螺俯常碣,缭带视河津。

陶甓勤争运,园金施未贫。

谁纡简栖笔,为我志琳珉。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代赋后苑赏花钓鱼(其一)

黄屋宸襟豫,灵琨苑制雄。

钧天回帝所,太液近唐中。

瑞旭摇卿霭,丹葩杂绀丛。

王鱼多在藻,君鹄镇迎弓。

式宴晞阳露,徒歌属大风。

此时慈惠洽,共乐夏渠丰。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代赋后苑赏花钓鱼(其二)

春豫凝苍陆,天旋驻翠华。

黄图包汉制,灵沼象周家。

风助千人唱,神移万品花。

韶音清感凤,驺节妙论豝。

宴露晞心藿,需天滟酒霞。

侍臣均式燕,羲驭重西斜。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兄长有计省之命

长简蓬山藏,婆娑试满年。

频书对命笏,长负出休钱。

运复光华旦,恩回咫尺天。

罢披穷石诉,入佐计台员。

近对涂丹密,相趋委佩联。

太官供饵美,三服赐袍鲜。

平进真如砥,孤飞旧恶弦。

犹胜广文客,摧擿猎尘编。

形式: 排律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