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之棣州谒王工部

雪晴河水正流澌,风卷惊蓬满眼飞。

客路飘飘携一锡,禅房寂寂掩双扉。

曹溪衣钵何年得,庐阜香灯几日归。

贤守相逢膜拜后,都人争劝施珠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雪后初晴,河水开始解冻流淌,风吹过,散乱的草蓬漫天飞舞。
我漂泊的旅途上,只带着一根锡杖,禅房静悄悄地关着门。
不知何时能获得曹溪传承的衣钵,也不知道在庐阜修行后何时能归乡。
遇到贤明的郡守,膜拜之后,市民们都争相劝我布施珍贵的珠宝。

注释

流澌:河水解冻后的流水。
惊蓬:被风吹动的蓬草。
一锡:一根锡杖,僧侣出行的象征。
禅房:僧侣修行的居所。
曹溪:指广东韶关的南华寺,禅宗六祖慧能开宗的地方。
衣钵:佛教中指师徒相传的法衣和佛法。
庐阜:庐山,位于江西,有佛教名刹。
膜拜:恭敬地礼拜。
珠玑:比喻珍贵的物品,这里指珠宝。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亿的作品,名为《送僧之棣州谒王工部》。诗中描绘了一幅雪后初晴的景象,以及诗人与僧人的分别场景。

"雪晴河水正流澌,风卷惊蓬满眼飞。"

这一句通过对比鲜明的画面,表达了冬日雪后的宁静与洁净,同时也反映出外在自然界的动荡不定。这两者的交织营造了一种诗人内心的感受,既有对和平安宁环境的向往,也有对动乱世态的无奈。

"客路飘飘携一锡,禅房寂寂掩双扉。"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僧人的隐居生活。"携一锡"象征着行者简单的随身之物,而"掩双扉"则表现了僧人对外界的隔绝和内心世界的沉浸。

"曹溪衣钵何年得,庐阜香灯几日归。"

这两句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诗人对于僧人的修行成果与归期的关切。"曹溪衣钵"暗示了僧人苦行求法的艰辛,而"庐阜香灯"则是对其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贤守相逢膜拜后,都人争劝施珠玑。"

这一句描绘了诗人与僧人分别时的情景,表现出人们对于僧人的尊敬和送别的热情。"膜拜"体现了对僧人法行的崇敬,而"都人争劝施珠玑"则反映了人们对僧人的赠予与送别。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人物活动及内心感受的刻画,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佛法的心境。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僧人修行和归期的关切,以及人们对于僧人的尊重与送别的情意。

收录诗词(507)

杨亿(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 字:大年
  • 籍贯: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
  • 生卒年:974—1020

相关古诗词

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

暂别云山几度瓜,方袍初日耀兰芽。

吟诗池上生春草,说法庭中散宝华。

桂楫去依随岸柳,松轩归赏赤城霞。

御书满箧新颁得,应向三吴到处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送僧归苏州

说法雄音敌海潮,一栖京寺叶频凋。

水田三事衣将敝,香积多年饭顿销。

忽忆虎丘飞梦到,更闻莲社寄书招。

好传祖印归南土,莫遣宗风渐寂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送僧归越

中林宴坐赤髭繁,水月禅心出世间。

说法音同海潮震,随缘身比岳云閒。

曹溪嫡嗣多参见,碧落仙卿遍往还。

归去旧房秋色晚,涧松枝偃雨苔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送僧归越州

旧房稽岭锁春苔,猿鸟欢迎振锡回。

花雨六时飘讲席,樵风千里送浮杯。

一乘了义刳心学,三藏真文盥手开。

迹似孤云本无滞,飘飘新到帝乡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