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已闻骠骑援兵至,髵䰄遥见探马还。
夜半火行营尽动,一时移帐过西山。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中的紧张与动态,展现了古代军队的英勇与机敏。首句“已闻骠骑援兵至”,开篇即点明了援军的到来,预示着即将展开的一场激烈战斗。接着,“髵䰄遥见探马还”一句,通过描绘探马归来的场景,暗示了情报的传递与战场的准备,体现了军事行动的严密组织和快速反应。
“夜半火行营尽动”,夜晚时分,火光在军营中闪烁,预示着军队的行动已经启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最后,“一时移帐过西山”则以生动的画面展示了军队迅速转移阵地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对战局的敏锐洞察和高效执行能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展现了古代军队在面对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以及他们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灵活应变能力。
不详
初名秉镫,一字幼光,、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日落沙飞战鼓嚣,过河犹听马蹄骄。
前山探卒宵来报,三两胡雏学射雕。
伏弩缘堤间炮台,天骄十骑渡河来。
同时水陷埋沙渍,不肯乘危放尔回。
西山入夜起歌声,掠得佳人酒压惊。
醉卧帐前浑似死,曾无一将说偷营!
胡雏饮马傍江汀,炮火雷轰似不听。
骑马欲回还下坐,山颠去放海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