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岩夜坐书怀(其二)

尘垢含生理,因循得道腴。

书留残劫在,心比古人孤。

静觉天无异,愁听鸟自呼。

褰裳宁有待,迷路满榛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通天岩时的内心世界与所见景象,充满了哲思与自然之美的融合。

首联“尘垢含生理,因循得道腴”以“尘垢”象征世间的纷扰与烦恼,而“生理”则指生命的本质。诗人通过“因循”这一动作,似乎是在寻找或领悟到一种超越世俗的生活之道,使得生命得以滋养与丰盈。“得道腴”中的“腴”字,形象地描绘出这种精神状态的富足与滋润。

颔联“书留残劫在,心比古人孤”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的“书”可能指的是历史、书籍或是内心的记录,它见证了过去的苦难与挑战(“残劫”)。而“心比古人孤”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并非消极的,而是对历史、对先贤的一种深刻共鸣与理解,暗示着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个体、与历史对话的精神境界。

颈联“静觉天无异,愁听鸟自呼”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画面。在静谧的夜晚,诗人感受到天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没有分别,但同时,他也在为自然界中鸟儿的叫声感到愁绪。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孤独与忧愁的反思。

尾联“褰裳宁有待,迷路满榛芜”以实际行动结束全诗。诗人“褰裳”,即提起衣裳,准备前行,表明他虽面对未知与困难(“迷路”),但并无等待,而是勇敢地踏上了探索之路。这里的“榛芜”象征着困难与障碍,但诗人并未被其阻挡,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历史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以及在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夏夜山寺纳凉即景偶成

一峰高受雨,远色尚空明。

露草虫相语,风林月有声。

夜凉贪坐久,幽极觉愁生。

又见晨光动,劳劳愧此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行县至雩都入山寺避暑夜雨不寐

四围修竹一山风,避暑人来佛殿空。

扰攘虫飞灯影外,微茫秋在雨声中。

昨非未必今皆是,世短终知境不穷。

我比山僧更顽固,但将心事付鸿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重过樟树镇

短日荒荒入乱流,隔年重见望津楼。

樯梢一雁悄然立,天外群山相向愁。

论世不妨存幻想,微吟时复触沉忧。

支离一觉虔南梦,针孔光阴笑白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庚戌正月十四日游半山寺次伯严韵

昨岁古城隅,喧阗逐马迹。

兹游复何有,败苇如折戟。

山僧阅世变,惘惘肃行客。

兴来泉悦耳,事往尘涴壁。

偶然会心处,岂必夙所历。

笑语得春先,馀寒觉昼寂。

远望牛首山,小于坐旁石。

六代兴亡图,一一罗几席。

薄晴有新意,春气相与白。

不有江山助,风光亦虚掷。

感念半山老,大名毁所积。

是非逐世改,来者又谁惜。

明日约探梅,回视今复昔。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