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杨妃菊次韵亨父

谁采繁花席上题,偶将名姓托唐妃。

日烘花萼醺时面,雨换华清浴后衣。

隔坐似邀秦国语,挥毫未放谪仙归。

欲从颜色窥生相,已落诗家第二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醉杨妃菊次韵亨父》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贵妃与菊花之间的独特关系,以及诗人对这一场景的感慨。

首句“谁采繁花席上题”,以设问开篇,引人遐想,仿佛在询问谁在宴席之上,以繁花为题,书写着关于杨贵妃的故事。接下来,“偶将名姓托唐妃”一句,巧妙地将杨贵妃与诗中的菊花联系起来,暗示了杨贵妃与菊花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神秘关联,或是借菊花来寄托对杨贵妃的怀念之情。

“日烘花萼醺时面,雨换华清浴后衣”两句,运用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渲染氛围。阳光照耀下,花萼映衬出杨贵妃的红润面庞,而细雨过后,仿佛又洗去了她沐浴后的衣裳,清新脱俗,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这里不仅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也暗含了诗人对其高洁品质的赞美。

“隔坐似邀秦国语,挥毫未放谪仙归”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想象杨贵妃似乎在与远方的朋友交谈,言语中充满了诗意和智慧,仿佛李白这样的“谪仙”也难以抵挡其魅力,想要归来。这既是对杨贵妃才情的极高评价,也是对诗人自身情感的一种投射。

最后,“欲从颜色窥生相,已落诗家第二机”表达了诗人试图从杨贵妃的外貌中探寻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渴望,但最终意识到,这种探索或许只能停留在诗歌的层面,成为诗人心中的一道风景线。这句话既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也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遗憾和自我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杨贵妃与菊花的巧妙结合,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情缅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月下赏菊限韵柬邃庵太常先生

不随春蝶梦滕王,又送秋蝉过绿杨。

佳客到时非旧雨,好花开处亦重阳。

为园恨少青山地,插帽羞看绿鬓郎。

长对此花还此客,纵教多病也身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十月赏菊体斋席上限韵

寻芳何意到君家,雨过高城少暮沙。

此夜幽欢还月下,去年孤馆各天涯。

狂思晚节曾吹帽,寿拟春期及进瓜。

不是老来诗骨健,谁能白发对黄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后园种菊经月忽见数花用亨父韵并呈城东赏菊诸君子

幽花种得偶相忘,步转南檐却背堂。

但有芳心宁择地,更无佳客亦宜觞。

登临忆负重阳雨,采掇愁沾昨夜霜。

满袖馀香试披拂,晚来风力正悠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周原已席上赋十月菊

布袍萧索不胜凉,坐爱芳心共日光。

何用门前看五柳,始知秋后有重阳。

故园栽处田应熟,小市开时药正香。

自古交期须岁晚,相过不敢避风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