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采遍山城草木芽,百年老树尽枯槎。
眼前多少闲田地,雨后春耕有几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东山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洞察。首句“采遍山城草木芽”,生动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诗人仿佛在山城中穿梭,采摘着新生的草木嫩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次句“百年老树尽枯槎”,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百年老树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暗示着岁月的无情和自然界的更迭。然而,这样的对比并未让诗人的思绪陷入悲观,反而引出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眼前多少闲田地”一句,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广阔的田野,虽然有些土地闲置未耕,但这也为下一句“雨后春耕有几家”埋下了伏笔。在经历了春雨的滋润之后,总会有几家农户开始春耕,播种希望,这既是对未来丰收的预示,也是对勤劳与生命力的赞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不详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空山老却涅槃师,掷笔台前旦过稀。
雉子岂知身后事,至今犹傍法堂飞。
试从涧底觅根源,剔藓剜苔得旧泉。
人事尽随流水去,几时复见太平年。
水边堪赋濯缨歌,来往游人分外多。
为问太平何处是,等闲不识起风波。
班超万里归无期,张翰虽归如不归。
君看昼锦堂中相,十五年前一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