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二)

莫言三谪远,归路近庾岭。

谁怜东坡穷,垂老徙此景。

幸无薪炭役,岂念冰雪冷。

平生笑子厚,山水记柳永。

孜孜苦怀归,何异走逃影。

吾观两蛮触,出缩方驰骋。

百年寄龟息,幸此支床静。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翻译

不要说贬谪太遥远,接近庾岭已成归途。
谁能怜悯东坡的困顿,他在晚年流放到此地。
庆幸没有薪炭劳役,怎会忧虑冰雪严寒。
一生嘲笑柳子厚,他的山水诗篇如永记心间。
你日夜渴望归乡,与逃亡者何异。
我看那两个蛮横的角色,互相争斗不停歇。
百年光阴如龟息般漫长,幸好有这静谧的床榻支撑。

注释

莫言:别说。
谪:贬谪。
庾岭:地名,古代岭南边关。
东坡:苏轼的号。
徙:流放。
薪炭役:烧火做饭的劳役。
子厚:柳宗元的字。
柳永:北宋词人。
孜孜:勤勉不懈。
走逃:逃亡。
蛮触:寓指争斗的人或事物。
驰骋:奔走竞争。
百年:一生。
龟息:比喻极其缓慢的呼吸。
支床静:支撑床榻的安静角落。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他以和兄长苏轼的方式,表达了对陶渊明田园诗风的追慕和自身的境遇感慨。诗中提到“莫言三谪远”,暗示了苏轼曾多次被贬谪的遭遇,而诗人自己也流露出类似的命运,被贬至偏远之地,接近庾岭。他自嘲“谁怜东坡穷”,表明了晚年生活的困顿,但庆幸没有繁重的劳役和严寒的气候。

诗人以“幸无薪炭役,岂念冰雪冷”表达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同时拿好友柳永的山水词作比,笑说自己虽穷但仍能欣赏自然之美。他感叹自己“孜孜苦怀归”,如同逃亡般渴望回归平静的生活,暗指官场纷争。最后,诗人将人生比喻为“两蛮触”的斗争,短暂的一生如同“百年寄龟息”,庆幸能在偏远之地享受到片刻宁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苏辙在逆境中的豁达与坚韧,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官场斗争的厌倦。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一)

大道与众往,疾驱祗自尘。

徐行听所之,何者非吾身。

却过白鹤峰,鸡犬来相亲。

筑室依果树,有无通四邻。

安眠岂有足,良夜惟恐晨。

晨朝亦何事,倦对往来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和子瞻泗州僧伽塔

清淮浊汴争强雄,龟山下閟支祁宫。

高秋水来无远近,荡灭洲渚乘城墉。

千艘衔尾谁复惜,万人雨泣哀将穷。

城中古塔高百尺,下有蜕骨黄金容。

蛟龙百怪不敢近,回风倒浪归无踪。

越商胡贾岂知道,脱身献宝酬元功。

至人已立万物表,劫火仅置毛孔中。

区区淮汴亦何有,一挹可注沧溟东。

胡为尚与水族较,时出变怪惊愚聋。

于乎此意不可诘,仰观飞栱凌晴空。

形式: 古风

和子瞻画鱼歌

潜鱼在渊安可及,垂饵投竿易如拾。

横江设网虽不仁,一瞬未移收百十。

画鱼何者漫区区,终日辛勤手拮据。

已嫌长网不能遍,肯信一竿良有馀。

鲲鲵骇散蛟龙泣,获少惊多亦何益。

愿从网罟登君庖,碎首屠鳞非所惜。

形式: 古风

和子瞻金山

长江欲尽阔无边,金山当中唯一石。

潮平风静日浮海,缥缈楼台转金碧。

瓜洲初见石头城,城下波涛与海平。

中流转柂疑无岸,泊舟未定僧先迎。

山中岑寂恐未足,复将江水绕山麓。

四无邻家群动息,钟声铿锽答山谷。

乌鸢力薄堕中路,惟有胡鹰石上宿。

谁知江海多行舟,游人上下夺岩幽。

老僧心定身不定,送往迎来何时竟。

朝游未厌夜未归,爱山如此如公稀。

不待游人尽归去,恐公未识山中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