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画鱼歌

潜鱼在渊安可及,垂饵投竿易如拾。

横江设网虽不仁,一瞬未移收百十。

画鱼何者漫区区,终日辛勤手拮据。

已嫌长网不能遍,肯信一竿良有馀。

鲲鲵骇散蛟龙泣,获少惊多亦何益。

愿从网罟登君庖,碎首屠鳞非所惜。

形式: 古风

翻译

深水里的鱼儿怎能触及,垂下鱼饵钓鱼就像捡拾一样容易。
在江上撒网虽然不仁,但片刻之间就能捕获数十上百条。
画中的鱼儿再怎么生动,整天辛勤劳作收获却微不足道。
已经厌倦了大网无法覆盖所有,又怎会相信一根钓竿就足够丰富。
大鱼小鱼受惊四散,蛟龙也为之哭泣,捕获少而惊吓多又有何益。
我宁愿将捕获的鱼献入你的厨房,即使碎尸万段剥去鱼鳞也在所不惜。

注释

潜鱼:深水中的鱼。
垂饵:投放鱼饵。
横江设网:在江面撒网捕鱼。
仁:此处指对鱼的怜悯之心。
鲲鲵:大鱼,比喻重要的猎物。
碎首屠鳞:形容被分解的鱼。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和子瞻画鱼歌》,诗人以钓鱼为喻,表达了对画鱼艺术的赞赏和对渔夫生活的理解。诗中首先通过“潜鱼在渊安可及”和“垂饵投竿易如拾”,描绘了画鱼技艺的高超,仿佛将深水中的鱼儿轻易捕捉在笔下。接着,“横江设网虽不仁”暗示画鱼之工,如同渔夫撒网般广泛而精准。

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技巧的赞美,而是进一步指出“画鱼何者漫区区”,强调艺术创作的价值在于表达,而非仅仅追求形似。“终日辛勤手拮据”则暗指画家创作的艰辛与执着。诗人认为,即使长网难以遍及所有细节,但一竿之画却能独得其妙。

“鲲鲵骇散蛟龙泣”运用夸张手法,形容画作的生动有力,连大鱼都为之震撼,小鱼也感到悲伤。诗人认为,作品虽少,但带来的震撼和感动却是丰富的,远胜过满网的收获。“碎首屠鳞非所惜”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无私奉献精神,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在所不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画鱼的描绘,既赞扬了艺术的精湛,也揭示了艺术家的深情投入和创作追求,展现了苏辙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金山

长江欲尽阔无边,金山当中唯一石。

潮平风静日浮海,缥缈楼台转金碧。

瓜洲初见石头城,城下波涛与海平。

中流转柂疑无岸,泊舟未定僧先迎。

山中岑寂恐未足,复将江水绕山麓。

四无邻家群动息,钟声铿锽答山谷。

乌鸢力薄堕中路,惟有胡鹰石上宿。

谁知江海多行舟,游人上下夺岩幽。

老僧心定身不定,送往迎来何时竟。

朝游未厌夜未归,爱山如此如公稀。

不待游人尽归去,恐公未识山中趣。

形式: 古风

和子瞻涡口遇风

长淮暮生风,来自涡河口。

新舟虽云固,波浪亦难受。

诗来话艰厄,惊恐及儿妇。

忆同溯荆峡,终夜愁石首。

馀飙入帏幄,跳沫溅窗牖。

平生未省见,惊顾欲狂走。

尔来涉忧患,渐觉成老丑。

遥喜波浪中,时能饮醇酒。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和子瞻监试举人

登科岁云徂,旧学日将落。

外遭饥寒侵,内苦忧患铄。

传家足坟史,遗说本精约。

群言久纷荡,开卷每惊矍。

居官忝庠序,授业止干籥。

朝廷发新令,长短弃前彟。

缘饰小学家,睥睨前王作。

声形一分解,道义因附托。

安行厌衢路,强挽就縻缚。

纵横施口鼻,烂熳涂丹垩。

强辩忽横流,漂荡终安泊。

忆惟法初传,欲讲面先怍。

新科劝多士,从者尽高爵。

徘徊始未信,衒诱终难却。

嗟哉守愚钝,几不被讥谑。

独醒惭餔糟,未信耻轻诺。

敢言折锋铓,但自保城郭。

有司顾未知,选试谬西洛。

群儒谁号令,新语竞投削。

虽云心所安,恐异时量度。

诡遇便巧射,晚嫁由拙妁。

谁能力春耕,忍饥待秋穫。

闻兄职在监,考较笔仍阁。

缩手看傍人,此意殊未恶。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和子瞻读道藏

道书世多有,吾读老与庄。

老庄已云多,何况其骈傍。

所读嗟甚少,所得半已强。

有言至无言,既得旋自忘。

譬如饮醇酒,已醉安用浆。

昔者惠子死,庄子哭自伤。

微言不复知,言之使谁听。

哭已辄复笑,不如敛此藏。

脂牛杂肥羜,烹熟有不尝。

安得西飞鸿,送弟以与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