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金代诗人赵元创作的《书怀继元弟裕之韵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首句“少从白衫游,气与山峥嵘”描绘了年轻时的诗人,如同穿着白色衣衫的游子,气魄与巍峨的山峰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青春的活力与壮志豪情。
接着,“一念堕文字,肠腹期拄撑”则揭示了诗人对文字的痴迷与追求,仿佛在文字的海洋中挣扎,试图支撑起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多机天所灾,室暗灯不荧”一句,诗人感叹世事多变,如同天降灾祸,使得室内昏暗,灯光也失去了光明,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挫折。
“拈书枕头睡,鼻息春雷鸣”描绘了诗人疲惫之时,以书为枕,沉入梦乡,鼻息声如同春雷般响亮,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泰山与鸿毛,何者为重轻。蹄泓与渤澥,谁能较亏盈”通过泰山与鸿毛、蹄泓与渤澥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思,无论是看似沉重的泰山还是轻如鸿毛的事物,或是广阔的大海与小溪,都各有其价值与意义,难以简单衡量。
“如能平其心,一切当自平”则是诗人对读者的劝勉,希望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看待事物时能够更加客观公正,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和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