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书愤》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易顺鼎所作,通过对比鼠、兔与黄帝、项羽的历史典故,以及对蜃楼、蚁国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兴衰、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
首联“鼠端持两技终穷,兔窟营三计枉工”,以鼠和兔的形象比喻,鼠手持两技(即两面之计),最终却无所成就;兔在洞中精心布置三计,同样徒劳无功。这里暗喻了人在复杂局势下,无论多么周密的计划,都可能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
颔联“黄屋何劳效椎髻,乌江早拟渡重瞳”,引用了黄帝和项羽的故事。黄帝曾因椎髻(一种发型)而被误解,实则与事件无关;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考虑过渡江重振旗鼓,但最终未能实现。这两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无奈与惋惜,也暗示了个人努力与历史进程之间的矛盾。
颈联“蜃楼人物形才具,蚁国衣冠梦已空”,以蜃楼(海市蜃楼,虚幻景象)和蚁国(蚂蚁建立的小型社会)为喻,形象地描绘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蜃楼中的形象虽具形态,但终究是虚幻的;蚁国中的衣冠(象征文明与秩序)梦想已经破灭,强调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理想破灭的主题。
尾联“如此颓波谁为挽,焚香泣血叩苍穹”表达了对历史洪流中个人无力改变命运的感慨。面对不断流逝的时间与不可避免的历史变迁,诗人感到无力回天,只能通过焚香、哭泣、叩问苍穹来表达内心的悲痛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的渺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