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感事(其一)

登高远望恨无端,满目烽烟不忍看。

未了寸心惭负国,欲擎只手恨休官。

长河马邑西风紧,枯树蝉声夕照寒。

青眼终歌一搔首,问谁砥柱挽狂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津门感事(其一)》由清代诗人张秉铨所作,通过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无力回天的无奈。

首联“登高远望恨无端,满目烽烟不忍看”,开篇即以“登高”之动作引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满目的烽烟不仅映入眼帘,更深深刺痛了诗人的心。这里运用了“不忍看”的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遭受战乱的不忍直视,同时也暗示了对时局的深切关注。

颔联“未了寸心惭负国,欲擎只手恨休官”,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自责于未能为国效力,内心充满愧疚,却又无奈地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甚至到了想要辞官退隐的地步。这一联通过“未了寸心”、“惭负国”、“欲擎只手”、“恨休官”等词语,生动刻画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状态,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又有对自身能力有限的无奈。

颈联“长河马邑西风紧,枯树蝉声夕照寒”,转而描绘了一幅凄凉的边塞景象。长河、马邑、西风、枯树、蝉声、夕照,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氛围,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客观描述,也是对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现状的隐喻。西风紧、夕照寒,不仅渲染了季节变换的冷寂,也暗含了对时局艰难、人心惶恐的感慨。

尾联“青眼终歌一搔首,问谁砥柱挽狂澜”,以“青眼”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能够力挽狂澜之人的期待与敬仰。然而,“终歌一搔首”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困惑与无奈,似乎在问世间是否真的存在能够扭转乾坤、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英雄。这一问,既是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无奈表达。

综上所述,《津门感事(其一)》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构建,展现了诗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复杂情感和深沉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7)

张秉铨(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津门感事(其二)

忆昔春明作吏来,风波如此信堪哀。

有人竟误东坡死,何地能容北海才。

怅望飞鸿遵浅渚,虚传市骏上高台。

凄凉怕听军书报,且尽茱萸酒一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津门感事(其三)

酒酣万事付悠悠,其奈消愁愁更愁。

去国荀卿偏适楚,辞家王粲强依刘。

虚声到耳惊风鹤,浩气填胸逼斗牛。

一语自嘲还自笑,江湖也抱庙廊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七弦草

琐窗闲静影蹁跹,绕砌亭亭发七弦。

高下有情娇映月,浅深著色嫩含烟。

乍经新雨银丝润,旋挹微风翠带鲜。

最喜秋来红结绶,一尊相对韵悠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台湾道区天民邀陈迂谷山长程守山司马同游剑潭韵

化龙龙已去,龙去剑光腾。

古迹谈名士,空山剩老僧。

回澜开宝镜,断石露圭棱。

夜静星辰落,江天一色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