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庵亭

古来何物支乾坤,除四书外旁无门。

晦翁乘风游混沦,天宇扫扫浮云昏。

周程扶起周孔尊,只手闸断狂澜奔。

当时正气横八垠,犹尔不免遭群喧。

曾几何日班廷鸳,晓梦有栩枌榆村。

翁已仙去谁招魂,有亭渠渠波沄沄。

风烟苔径新屐痕,滕侯肯堂之弟昆。

溪山荏苒更寒暄,空馀碧树吟霜猿。

人间兴废谁能论,桑田可变海可翻。

翁之所恃无有焉,斯文不死道常存。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自古以来有什么支撑天地间,除了四书就没有其他途径。
晦翁乘风遨游于混沌之中,天空中乌云蔽日。
周程二人如同支柱般尊崇周公孔子,他们独自抵挡狂澜奔流。
那时正气充盈八荒,但他们仍免不了遭受众人的非议。
不久后,班廷鸳鸯成对出现,清晨梦境中有栩栩如生的枌榆村。
那位老人已经仙逝,谁又能唤醒他的灵魂?
有一座亭子静静立在波光粼粼的水边,似在诉说着滕侯的兄弟情深。
溪山变换,寒暑交替,只剩下碧绿的树木和霜中的猿猴低吟。
世间兴衰变迁谁能评说,沧海桑田,世间万物皆有可能改变。
他所依赖的已不复存在,但文脉长存,道义永续。

注释

乾坤:天地。
四书: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晦翁:朱熹的别号。
混沦:指混沌未开的宇宙状态。
周程:周敦颐和程颐,宋代理学家。
闸断:比喻阻止或控制。
正气:正义之气。
班廷鸳:班固和班昭的典故,比喻贤良夫妇。
荏苒:形容时间流逝,岁月匆匆。
桑田: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斯文:指文化和学术传统。

鉴赏

这首宋诗《晦庵亭》是程鸣凤所作,以晦庵(朱熹)为题材,表达了对朱熹学术地位和人格精神的敬仰。首句“古来何物支乾坤”开篇设问,引出朱熹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接着,“晦翁乘风游混沦”描绘朱熹的思想如风行云游,扫除学术上的浑浊。诗人赞美朱熹如同周公、孔子般尊崇,能阻止学术界的混乱。

“当时正气横八垠”赞扬朱熹的正直与影响力,然而即使如此,仍难免遭受非议。“班廷鸳”暗指朱熹的追随者,而“晓梦有栩枌榆村”则象征朱熹的学术理想在后人心中延续。朱熹仙逝后,他的精神寄托于晦庵亭,“有亭渠渠波沄沄”,成为后人凭吊的所在。

“风烟苔径新屐痕”描绘了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色,暗示其清幽与学者足迹。诗人提到滕侯之弟昆,可能是指与朱熹有关联的人物。接下来,诗人感慨溪山变迁,但朱熹的精神犹在,只有“碧树吟霜猿”的哀鸣见证历史的流转。

最后,“人间兴废谁能论”表达世事无常,但朱熹的学问和道德之道永恒不灭,“斯文不死道常存”。整首诗通过描绘晦庵亭及其背后的故事,赞扬了朱熹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

收录诗词(3)

程鸣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淳祐六年(1246),中乡试武举,宝祐元年(1253)应会试和殿试,获射策第一,中武状元。历任殿前司同正将、閤门宣赞舍人、广东知府、知州。返里后筑梧冈书院,教育乡中子弟,著有《读史发微》、《梧冈》、《盘隐》诗文集

  • 字:朝阳
  • 号:梧冈
  • 籍贯:北乡善和
  • 生卒年:1225——?

相关古诗词

一丛花

伤春时候一凭阑。何况别离难。

东风只解催人去,也不道、莺老花残。

青笺未约,红绡忍泪,无计锁征鞍。

宝钗瑶钿一时闲。此恨苦天悭。

如今直恁抛人去,也不念、人瘦衣宽。

归来忍见,重楼淡月,依旧五更寒。

形式: 词牌: 一丛花

一剪梅(其一)

旧日心期不易招。重来孤负,几个良宵。

寻常不见尽相邀。见了知他,许大无聊。

昨夜梅花插翠翘。影落清溪,应也魂消。

假饶真个住山腰。那个金章,换得渔樵。

形式: 词牌: 一剪梅

一剪梅(其二)

小会幽欢整及时。花也相宜,人也相宜。

宝香未断烛光低,莫厌杯迟,莫恨欢迟。

夜渐深深漏渐稀。风已侵衣,露已沾衣。

一杯重劝莫相违,何似休归,何自同归。

形式: 词牌: 一剪梅

一剪梅.冬至

斗转参横一夜霜。玉律声中,又报新阳。

起来无绪赋行藏。只喜人间,一线添长。

帘幕垂垂月半廊。节物心情,都付椒觞。

年华渐晚鬓毛苍。身外功名,休苦思量。

形式: 词牌: 一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