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子中知成都

鞍马覆山黑,旌旗垂野红。

问远谁当行,太守临蜀中。

太守时之豪,学博文章工。

人事未称遂,崎岖已巴东。

公年方六十,皎皎头如童。

不服何首乌,自有夜气充。

丹田芙蕖开,馀光发形容。

推此见治民,亦与治身同。

以静镇浮躁,以仁苏疲癃。

一夫无向隅,四野常年丰。

间出作遨头,伐击鼓与钟。

远民生爱敬,有古循吏风。

岂止招学徒,区区继文翁。

形式: 古风

翻译

战马覆盖着黑山,旗帜垂挂在广阔的原野上。
询问远方谁能前行,太守正莅临蜀地之中。
这位太守是当时的豪杰,学问广博文章精工。
人事尚未尽如人意,他在崎岖的巴东已历艰辛。
他年纪刚满六十,却依然头发洁白如童。
他不服用何首乌,内心自有一股清气充盈。
他的内丹如荷花盛开,余晖映照他的容貌。
由此看出他治理百姓,也如同修养自身。
以静制动,以仁心抚慰疲惫,
让每个角落的人都不再孤单,四方田野年年丰收。
他偶尔会外出巡游,敲击鼓钟鼓舞人心。
百姓对他充满爱戴和尊敬,展现出古代良吏的风范。
他不只是招揽学生,更是继承了文翁的教育精神。

注释

鞍马:战马。
旌旗:旗帜。
太守:地方长官。
蜀中:四川地区。
人事:人事变动或政事。
崎岖:道路不平,比喻人生艰难。
巴东:古代地名,今重庆东部地区。
皎皎:洁白明亮。
何首乌:传统中药,据说能乌发。
丹田:人体腹部中心,象征内力或生命力。
遨头: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代称。
循吏:遵循法度、廉洁奉公的官吏。
文翁:西汉时期四川地区的教育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太守临行前夕的场景和心境。开篇“鞍马覆山黑,旌旗垂野红”两句,营造出一幕宏伟壮观的送别图景,军马聚集、旗帜飘扬,显示了太守的地位与权威。

接着“问远谁当行,太守临蜀中”表明诗人对太守即将赴任之地——蜀中的关切。太守被描绘为一位学识渊博、文章精工之人,其“公年方六十,皎皎头如童”则突显出其精神状态的矍铄与外表的青春。

在“不服何首乌,自有夜气充。丹田芙蕖开,馀光发形容”中,诗人通过对太守内修功夫的描写,显示了他对养生之道的精通和对生命力的珍视。这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养生、修身的重视。

接下来的“推此见治民,亦与治身同。以静镇浮躁,以仁苏疲癃”表达了诗人对于太守治理之道的期待和信任,将其治理国家的智慧比作于个人修养身心,强调了内外兼修的重要性。

“一夫无向隅,四野常年丰。间出作遨头,伐击鼓与钟”则描绘了一位太守带来的和平与繁荣,以及他在军事上的英明决策和行动。

最后,“远民生爱敬,有古循吏风。岂止招学徒,区区继文翁”表达了诗人对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的赞赏,并且认为其不仅能吸引学者,更有可能延续文人的精神遗产。

整首诗通过对人物和场景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于治理与养生哲理的阐述,展现了诗人对于太守品德、才华及政绩的高度评价。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送范中济侍郎知庆州

平时广朝中,相见辄欢喜。

昂藏八尺身,所负必奇伟。

四方献善败,军国盈虚计。

叩之如川流,滚滚不知已。

天子曰汝能,吾臣鲜其比。

而况所设施,粲粲在边鄙。

西戎未纯一,汝可三军帅。

擒之或纵之,高枕惟尔恃。

公拜稽首归,眉目凛生气。

顽童玩天恩,豢养若骄子。

欲痛以鞭笞,而畏啼不止。

二者不两全,在所以节制。

又如畜狂犬,系颈不系尾。

收其要害处,进退随所指。

重城夜彻关,沙漠净如水。

辞别不踌躇,安边从此始。

形式: 古风

送赵正夫使江东

酌我一樽酒,送君千里行。

青天连上党,秋雁回汾并。

戍垒鞠芳草,耕夫歌太平。

庶狱须照胆,多士在提衡。

暂往喻上意,还归对承明。

无为厌朝集,寂寞恋边城。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送徐成之通判永宁军

少年意气横寥廓,淬拭龙泉出锋锷。

人情俱欲向长安,天语新令倅河朔。

霜风冽冽吹边州,青骢骏马锦貂裘。

也知未足称才用,犹胜当年为薄游。

故人白发今憔悴,别来慇勤傥相记。

塞雁高飞不可冯,寄声亦有南归使。

形式: 古风

送曹千方奉使闽中

闻说乘轺美,全□胜赴□。

先声驰岭海,和气入山川。

路束篮舆过,书凭塞雁传。

祝君求荈草,醒我北窗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