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羽士的诗,由明代诗人丘浚所作,以深邃的哲理与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对逝者的缅怀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首句“十二楼头海月空”,描绘了羽士所居之地的清幽与神秘,仿佛在月光下,十二座楼阁映照着海面,显得空灵而超凡脱俗。这既是对羽士居住环境的写照,也是对其精神世界的隐喻。
“朝元人去蕊珠宫”一句,进一步渲染了羽士离去的氛围,暗示其已升入仙界,与天庭相接,象征着羽士追求的长生不老与超脱世俗的愿望得以实现。
“形销忽作良非子,物化真成亡是公”,这两句直接表达了对羽士离世的哀悼之情。羽士的肉体虽已消逝,但其精神却超越了生死,成为真正的超脱者。这里运用了庄子哲学中的概念,即“良非子”和“亡是公”,强调了羽士精神的永恒与超越。
“玄牝养来神不死,庚桑过去岁犹丰”,这两句继续深入探讨生命的本质与超越。通过“玄牝”这一道家术语,诗人表达了通过修炼达到精神永生的观念。同时,“庚桑过去岁犹丰”则暗示了羽士虽然离开人间,但其精神影响依然深远,如同丰年一般,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最后,“床头一卷参同契,谩有彬彬万遍功”,诗人以羽士床头的《参同契》作为结尾,不仅点明了羽士对道家经典的研习,也表达了对羽士精神追求的敬仰。《参同契》是道家经典之一,蕴含着宇宙万物的奥秘与生命的真谛。通过反复研读,羽士达到了心灵的升华,留下了万遍功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羽士离世的哀悼与对其精神追求的赞美,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道家哲学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