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吴子似所居二首(其二)经德堂

上帝降斯民,厥初存秉彝。

古昔世教明,大道行坦夷。

裘葛顺冬夏,饮食充渴饥。

非有慕于外,夫妇皆与知。

岳渎气既分,民风日浇漓。

仁义既榛塞,教化悲陵迟。

隐然善端著,不胜奸伪滋。

其至藉吾道,纷纷取世资。

阳尊若示公,阴叛实济私。

孟氏极雄辩,剖晰精毫釐。

言言七篇在,炳如日星垂。

千载嗟晦蚀,大义谁复提。

延陵有佳孙,好学谨操持。

传授有所自,源派分江西。

若为日用功,义利早辨之。

细读象山记,妙意良在兹。

愿言不为穫,努力但耘耔。

堂前有松桂,年年长柯枝。

生意不自已,何心论报施。

请子对佳木,长哦经德诗。

形式: 古风

翻译

上帝赋予百姓,初始遵循自然本性。
古代教化清明,大道通行无阻。
衣食顺应季节,满足饥渴需求。
人们内心淳朴,夫妻和睦共知。
山川之气分化,民风渐趋浮薄。
仁义被遮蔽,教化衰微。
善良显露隐约,欺诈奸猾滋生。
唯有我之道,世人纷争求利。
表面公正阳刚,实际暗中谋私。
孟氏才智过人,剖析细微入微。
他的言论深邃,如同日月照耀。
千年沉沦,大义何人再提。
延陵后裔优秀,好学品行端正。
学问传承有序,源自江西之地。
日常生活应明辨义利,
深入研读象山之书,其中深意无穷。
勿以收获为目的,只求耕耘施肥。
堂前松桂常青,生机勃勃。
生命自我延续,无需言谢报答。
请对着这佳木,吟咏经德之诗。

注释

上帝:指创造者或主宰。
厥初:起初。
秉彝:固有的本性。
世教:世俗的教化。
坦夷:平坦开阔。
裘葛:皮衣和葛布。
冬夏:四季。
非有:并非出于。
夫妇:夫妻。
岳渎:山川。
浇漓:浮躁。
榛塞:阻塞。
陵迟:衰落。
奸伪:欺诈。
藉:借助。
世资:世间财物。
阳尊:表面的公正。
阴叛:暗中的背叛。
孟氏:指孟子。
雄辩:雄辩有力。
七篇:指儒家经典。
炳如:鲜明如。
晦蚀:昏暗不明。
大义:大道理。
延陵:地名,后指人名。
佳孙:优秀的后代。
江西:古代行政区划。
日用功:日常修养。
义利:道德与利益。
象山:陆九渊,南宋哲学家。
记:著作。
穫:收获。
松桂:象征高洁。
经德诗:富含道德的诗歌。

鉴赏

这首宋诗以寄题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吴子似所居经德堂的赞赏和对其道德修养的期许。诗中首先回顾了古代社会的淳朴风尚,强调了人之初的善良本性,然后指出随着时代变迁,人心渐失淳厚,仁义被遮蔽,私欲滋长。诗人引用孟子的教诲,指出道德的重要性,并推崇吴子似传承的学术传统,特别是对朱熹理学的研习。

诗人鼓励吴子似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儒家的义利观,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象山先生(陆九渊)的思想,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最后,诗人以经德堂前的松桂为喻,寓意吴子似应像这些树木一样,不断生长、繁茂,而不求回报,以此激励他持续修德。

整首诗语言质朴,寓教于诗,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对道德学问的重视和对后辈的期望。

收录诗词(308)

陈文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题吴子似所居二首(其一)读书亭

古人不可见,千卷留遗编。

要非纸上语,至理实参前。

列圣精微心,舍此将何传。

根本会于一,枝叶数万千。

博文可约礼,掘井志得泉。

兹乃读书旨,涵泳当忘年。

勿以急迫求,留神尝静专。

亦勿事悠悠,岁月空推迁。

久而竟纯熟,脱落不知然。

众理斯旁通,如海会百川。

又如庖丁刀,体解牛无全。

超然得我心,枘凿非方圆。

书在言语后,用起言语先。

唐人资缀缉,汉儒拘训笺。

记诵日益博,畴知心鉴昏。

祗足骋驰骛,与道实天渊。

瑱山名亭意,难与世人言。

方将屏俗虑,日夕亲圣贤。

见闻岂足道,孰是入德门。

隐几无别事,真趣在穷研。

一旦忽冰释,花柳春无边。

此时案上书,始可付蹄筌。

形式: 古风

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其二)亦爱轩

心兮如太虚,何恶亦何爱。

吾庐寄吾兴,妙处端有在。

于中忘岁时,畴觉屡迁代。

但知曲肱眠,居然乐其内。

无事户不出,此意谁能会。

更约素心交,携书静相对。

形式: 古风

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其一)读书阁

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

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

藉此閒旷地,端坐穷轩羲。

世尘飞不到,月霁光风吹。

况复揭扁榜,字画天下奇。

妙有指南处,世人那易窥。

昔闻堂上声,斲轮尝笑之。

而子得深省,不觉糟粕遗。

终日几案乐,舍此归其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寄题俞伯南所居.野处

岩筑无外求,莘耕有馀乐。

既为尧舜民,自抱羲农朴。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