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极相思》词,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词人董以宁所作,描绘了一幅深夜中等待心上人的凄美画面。词中运用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玉箫阁在花茵”,开篇即以“玉箫阁”与“花茵”两个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暗示着等待之人所在的地点,以及环境的雅致与美好。接着,“留记月波痕”一句,通过“月波痕”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月光下的水波之美,也暗含了等待者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与留恋。
“朱扉半掩,青灯半灭”,进一步渲染了等待的氛围。半掩的朱红色门扉,象征着等待者内心的期待与不安;而“青灯半灭”,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等待的漫长。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景象,更蕴含了情感上的波动。
“作意销魂”四字,直接表达了等待者内心的情感状态——既充满了期待,又因时间的推移而感到心神俱疲,甚至有些许的绝望。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等待的煎熬与痛苦。
“半晌月痕移旧处,风淅淅、几度微闻”,通过“月痕移旧处”和“风淅淅”的描写,再次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寂静。这里的“月痕移旧处”不仅指月亮的位置变化,也隐喻着等待者心中那份期待的转移,从最初的热切到后来的失落。而“风淅淅”的细微声响,则是夜晚特有的宁静与孤独的象征,增加了等待的寂寞感。
最后,“明知不是,伊家屧响,聊且开门”一句,以一种无奈而又期待的心情,结束了整个等待的过程。明知对方不会来,却仍然期待着那熟悉的脚步声(屧响),这既是等待者的执着,也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最终选择“聊且开门”,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等待过程的一种释怀。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层层推进,成功地将等待的焦虑、希望与失望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