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别(其二)

千秋一嘉遇,此别安可知。

良时不努力,贱躯欲何为。

晨风野萧条,浮云西北驰。

河梁临往路,远望令人悲。

游子自有怀,悠悠当告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录别(其二)》,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诗中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与对未来的忧虑。

首句“千秋一嘉遇”,感叹人生难得的佳遇仅此一次,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分别将是一次重大的损失。接着,“此别安可知”表达了对这次离别后果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感,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之情。

“良时不努力,贱躯欲何为”两句,诗人反思自己在美好时光里是否有所作为,对自身价值和未来的迷茫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拷问。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自我实现的追问,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晨风野萧条,浮云西北驰”描绘了离别前的景象,晨风的萧瑟和飘动的浮云象征着离别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不安。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映射出人物的情感状态。

“河梁临往路,远望令人悲”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悲伤情绪。河梁,古代送别之地,此处指诗人即将踏上旅途,远望故乡或爱人,心中涌起的悲伤难以言表。这句诗将离别的痛苦形象化,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眼中的泪水和心中的痛楚。

最后,“游子自有怀,悠悠当告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的迷茫。游子在外,心中有万千思绪,却无人可诉说,这种孤独感和无助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自我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录别(其三)

长思何益会,久留何益归。

行人怅明发,褰裳路徘徊。

嘉期能再至,安辞渴与饥。

浮云一相失,千里常依依。

我欲往从之,送子东南飞。

形式: 古风

录别(其四)

秋兰怀芬芳,依依树前庭。

春华不再盛,枝叶皆已零。

念昔二三子,俛仰如流星。

羽翼一以乖,邈若隔平生。

徘徊顾四海,谁能喻中情。

结交各有时,千载一濯缨。

离别不在远,日月从此征。

长当为路人,独无弟与兄。

尊酒可自慰,愿言崇令名。

形式: 古风

录别(其五)

乖疑起恩爱,离别生欢娱。

念子非一身,中怀难久俱。

握手一相失,奄忽秦与胡。

新知自言乐,山海日以殊。

行路方未央,出门思故庐。

浮云没景光,北风悲有馀。

褰裳复四顾,徘徊当路衢。

结发在战场,皓首为征夫。

形式: 古风

录别(其六)

四海一黄鹄,千里命其俦。

悲风厉胡马,踯躅鸣相求。

何况同袍友,从此远行游。

离别无慷慨,去去且复留。

白日没边城,回首望中州。

浮云西北飞,河汉东南流。

视夜常苦早,寒冬正悠悠。

明月烛罗帏,严霜切绸缪。

俛仰已自喻,谁能不怀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