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别(其五)

乖疑起恩爱,离别生欢娱。

念子非一身,中怀难久俱。

握手一相失,奄忽秦与胡。

新知自言乐,山海日以殊。

行路方未央,出门思故庐。

浮云没景光,北风悲有馀。

褰裳复四顾,徘徊当路衢。

结发在战场,皓首为征夫。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录别(其五)》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离别之痛与对未来的忧虑。

首句“乖疑起恩爱,离别生欢娱”开篇即揭示了情感的复杂性,离别时的欢愉源于对相聚的渴望,而内心的矛盾则源自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相聚的不舍。接下来,“念子非一身,中怀难久俱”,诗人意识到离别不仅仅是个人的分离,更是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这种情感难以在短时间内平复。

“握手一相失,奄忽秦与胡”,通过具体的动作——握手,表现了离别瞬间的强烈冲击,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空间的距离被夸张地比喻为遥远的“秦与胡”,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深远影响。

“新知自言乐,山海日以殊”,对比新交的快乐与旧情的忧伤,山海的辽阔象征着人世间的距离与变化,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情感的深度与广度都将发生变化。

“行路方未央,出门思故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即使身在远方,心中仍牵挂着熟悉的家园,体现了人类对归属感的追求。

“浮云没景光,北风悲有馀”,以自然景象喻指离别后心情的阴霾,浮云遮蔽了阳光,北风带来了哀愁,形象地描绘了离别后的失落与悲伤。

“褰裳复四顾,徘徊当路衢”,诗人起身四望,犹豫不决地站在十字路口,既是对离别场景的再现,也是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体现了面对离别时的迷茫与挣扎。

“结发在战场,皓首为征夫”,最后两句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从青丝到白发,一生都在为国征战,隐含了对和平与家庭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深刻地反映了离别之痛与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录别(其六)

四海一黄鹄,千里命其俦。

悲风厉胡马,踯躅鸣相求。

何况同袍友,从此远行游。

离别无慷慨,去去且复留。

白日没边城,回首望中州。

浮云西北飞,河汉东南流。

视夜常苦早,寒冬正悠悠。

明月烛罗帏,严霜切绸缪。

俛仰已自喻,谁能不怀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录别(其七)

念当首往路,千里邈已临。

丝竹发高堂,听我双龙吟。

泠泠江汉流,浮云寒以阴。

长风激羽翼,严霜摧北林。

慷慨有馀悲,新声怆人心。

游子失相视,征夫泪不任。

中曲一俛仰,从此无知音。

故乡一尊酒,愿言常酌斟。

徘徊恋景光,忽为辰与参。

来者自非昔,去者自非今。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录别(其八)

高楼耿长夜,揽衣歌且谣。

秋风一何悲,游子不得骄。

明月照空床,罗帏自萧萧。

三星既隅列,河汉东南朝。

黄鹄正徘徊,翩翩顾其曹。

故乡邈千里,慷慨命同袍。

浮云日西北,安知心所劳。

携手在须臾,经时复漂摇。

形式: 古风

录别(其九)

河汉何皎皎,众星错其间。

揽衣立前庭,明月照苦颜。

悲风中夜起,萧萧有馀寒。

涕泪应声零,四顾惨无欢。

往路信可怀,为乐及盛年。

游子不自爱,故乡岂难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