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宝严入太一宫

蔚蔚山间松,泠泠山下泉。

相遇复一时,小别已三年。

松色愈深翠,泉意自潺湲。

惟余不如昔,正忧世事煎。

安得散万虑,卷收归自然。

童颜替癯貌,绿发换圆颠。

因召杏坛叟,去拍洪崖肩。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茂盛山间的松树,清冷山下的泉水声。
我们在同一时刻重逢,短暂离别已过去三年。
松树的颜色更深翠绿,泉水依旧潺潺流淌。
只剩下我已不如往昔,正忧虑世事的纷扰。
如何能抛却万般忧虑,回归自然的怀抱。
青春容颜代替了憔悴,黑发换成满头白发。
于是邀请杏坛老者,一起去拜访洪崖仙人。

注释

蔚蔚:茂盛。
松:松树。
泠泠:清冷。
泉:泉水。
复:再次。
小别:短暂离别。
愈:更加。
翠:翠绿。
潺湲:流水声。
煎:煎熬。
散:抛开。
自然:大自然。
童颜:青春容颜。
癯貌:憔悴容貌。
绿发:黑发。
圆颠:满头白发。
杏坛叟:杏坛老者。
洪崖肩:洪崖仙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间松泉相遇的生动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赏以及个人情感的深沉。首句“蔚蔚山间松”与次句“泠泠山下泉”,运用叠字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松树与泉水在山间相依相伴的情景。

诗人通过“相遇复一时,小别已三年”的表述,揭示了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无常。岁月匆匆,三年的短暂分离,使得松色更加深翠、泉意更为潺湲,彰显出自然界生命力与诗人的情感变化。

“惟余不如昔,正忧世事煎”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以及对于世事纷扰的忧虑。接着,“安得散万虑,卷收归自然”表达了诗人渴望放下一切烦恼,回到自然、平和的生活状态的心声。

后半首诗中,“童颜替癯貌,绿发换圆颐”一句,以对比手法描绘出时间对人的改变,以及生命力与衰老的对照。最后两句“因召杏坛叟,去拍洪崖肩”,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岁月静好的一种召唤和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山间松泉的美景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以及对自然、生命力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白砂驿作

浮云纷纷锁太清,骤雨肃肃飞中庭。

冰齑脱粟冷彻骨,欲语寂然谁和应。

辞家十日心甚壮,今日始觉愁肠并。

仆夫聚首亦不乐,泥深滩密尤难行。

长途何意此艰险,彼苍其谁司晦明。

闭门篝灯夜未久,试绕前楹望星斗。

顽阴稍散避青冥,白月飞光临户牖。

推移变态俄顷间,坐使惨寂成欢颜。

群奴喧喧亦相语,明日快马临关山。

阴亦不可知,晴亦不可必。

尔曹稳眠莫匆匆,清明更待东方白。

形式: 古风

白湖泥

昔浮洞庭浪,今踏白湖泥。

水陆虽异趣,客程皆崄巇。

浮身无根株,转徙长路岐。

尝闻昔人言,欲以瓦为衣。

风雨辄不出,华堂安所栖。

我今南复北,扰扰亦奚为。

行役众所同,浩歌聊自怡。

形式: 古风

石城祠

门外云潮去复回,山头宫殿锁苍苔。

清风明月无兴废,白鹭乌鸦自往来。

百战英雄俱戏剧,悽然空起子山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伏中作二首(其二)

去岁复今日,清槐系扁舟。

手携筇竹杖,朝上龟山头。

百川合为一,浩渺蟠天流。

徙倚弄佳音,啸歌怀旧邱。

京都偶为客,岁月复临秋。

蓬转近千里,星回将一周。

酷暑虽暂解,馀威难速收。

金火两相抟,火壮金欲流。

恐有郁蒸陈,当代作戈矛。

且当事纨扇,未可窥狐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