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况三首(其三)

每恨性昏闻道晚,长惭智短适时难。

人生三万六千日,二万日来身却闲。

形式: 七言绝句

翻译

常常遗憾自己悟道太迟,深深感到智慧不足应对世事艰难。
人的生命总共大约三万六千天,其中却有两万天在虚度光阴。

注释

每恨:常常遗憾。
性昏:悟道迟钝。
闻道:领悟道理。
晚:迟。
长惭:深深感到惭愧。
智短:智慧不足。
适时:应对世事。
难:艰难。
人生:人的生命。
三万六千日:大约三万六千天。
二万日:两万天。
来:在。
身却闲:虚度光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自况三首》中的第三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悟道较晚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首句"每恨性昏闻道晚",诗人懊悔自己天性迟钝,未能早些领悟人生真谛,这体现了他对智慧未及早开发的遗憾。次句"长惭智短适时难",进一步表达了对自己智力有限,在应对世事变化时感到力不从心的自责。

诗中提到"人生三万六千日",这是古人常用的说法,表示人生的短暂,而"二万日来身却闲",则暗示了诗人意识到大部分时间都在虚度,未能充分利用光阴。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了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展现了诗人自我反省和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自况三首(其二)

满天风月为官守,遍地云山是事权。

唯我敢开无意口,对人高道不妨言。

形式: 七言绝句

自咏吟

老去无成齿发衰,年将七十待何为。

居常无病不服药,间或有怀犹作诗。

引水更怜鱼并至,折花仍喜蝶相随。

平生积学无他效,只得胸中恁坦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自贻吟

六十有七岁,生为世上人。

四方中正地,万物备全身。

天外更无乐,胸中别有春。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自悯

天无私覆古今同,手足情多骤一空。

五七年来并家难,六十岁许更头风。

常情不免顺世俗,私计固难专仆童。

安得仙人旧查在,伊川云水乐无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