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凌霄》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凌霄花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凌霄花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状态与独特魅力。
首句“小山枯树曳乔柯”,以小山上的枯树作为背景,描绘出一种荒凉而又不失生机的景象。接着,“缭绕虬龙下绛河”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缠绕在枯树上的藤蔓比作蜿蜒的龙,形象地表现了藤蔓的形态和生命力,同时“下绛河”则暗示了藤蔓生长的环境,为整幅画面增添了动态感和深邃感。
“映日干花红婀娜,垂梢百尺绿巍峨”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凌霄花在阳光下的美丽姿态。红花映日,色彩鲜明,婀娜多姿;而垂下的枝条则长达百尺,绿意盎然,展现出凌霄花的高大与挺拔。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感,也蕴含了对生命力量的赞美。
接下来,“西陵宛转依松柏,湘鬼婵娟带女萝”两句,将视角转向了更为广阔的自然景观。西陵(可能指山岭)上,松柏与藤蔓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象。湘鬼(传说中的湘水之神)与女萝(一种藤本植物)的出现,增添了神话色彩,使画面更加丰富和神秘。
最后,“不分柔情易相附,凌霄姿更傍谁多”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凌霄花独特气质的感慨。凌霄花似乎不拘于常规的依附关系,而是以其独特的姿态,独立于世,旁人难以模仿或接近。这不仅是对凌霄花本身的赞美,也是对自由、独立精神的颂扬。
整首诗通过对凌霄花及其生长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力量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精神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