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其二)

把书不释手,非志冕与轩。

昔有董仲舒,三载不窥园。

道味归肝脾,遑恤厨无烟。

家贫未为贫,有书足可研。

寤寐千载心,俗子难与言。

勿叹师友寂,日日亲圣贤。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爱书如命,非为名利所驱。
从前有董仲舒,三年未曾离开过书园。
读书之乐融入身心,哪还顾及厨房是否烟火。
贫穷并非贫困,只要书籍在手,足以深研。
千年古人心愿,凡夫俗子难以理解。
不必感叹师友稀少,每日亲近圣贤即可。

注释

书:书籍。
释:放下。
志冕:追求名利。
董仲舒:西汉学者。
窥园:离开书园。
道味:读书的乐趣。
肝脾:身心。
遑恤:无暇顾及。
厨无烟:厨房无人做饭。
家贫:贫穷。
研:研究,深究。
俗子:普通人。
言:交谈。
师友寂:师长朋友稀少。
日日:每日。
圣贤:品德高尚的人。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深沉学问与坚守雅致的诗篇。开篇“把书不释手,非志冕与轩”展示了诗人对知识和文化的执着追求,以及对高洁品格的向往。紧接着,“昔有董仲舒,三载不窥园”引入历史上的学者董仲舒,他闭门读书三年不问世事,以此强调学习的专注与时间的长期投入。

“道味归肝脾,遑恤厨无烟”则是说诗人对道理的品味已经渗透到心底,对于生活中的烦恼和匮乏,也只是一时的困扰,并不影响内心的宁静。

“家贫未为贫,有书足可研”表达了即便家庭贫寒,但只要有书籍,便是精神上的富足,足以探索和研究。这也体现出诗人对于知识和文化的珍视,以及在物质贫困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态度。

“寤寐千载心,俗子难与言”则透露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深远与独特,这种跨越时空的心境,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

最后,“勿叹师友寂,日日亲圣贤”劝诫自己不要悲叹朋友的稀少,而应该每天亲近那些圣贤之士,即便是在书籍中也要时刻保持这种精神上的交流和学习。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追求,也是对于品德高尚者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学问、品格与精神生活的极致追求。

收录诗词(313)

刘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其一)

贫士何所营,但知贫可依。

日月照不尽,朝暮常分晖。

水瘦鱼自跃,林寒鸟亦飞。

纷纷苦多求,此境谁同归。

石田久不种,难免良夜饥。

饥本士之常,独抱嫠妇悲。

形式: 古风

送茶

我得新焙珍如金,持以饷君将我心。

纵无龙文与棋局,白云一碗搜书林。

玉川不作陆羽沈,茫茫世上谁知音。

昙济道人亦复往,八公山顶留荒岑。

我生与渠似有分,一日不见几成瘖。

槟榔是弟橄榄兄,大抵苦涩味乃深。

车声出鼎策奇隽,书窗静坐闻山禽。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闻陈正学理琴

闻君整琴待秋风,我欲从之魂梦通。

素麻髣髴苍髯翁,扬休山立崆峒东。

泪痕犹湿龙门桐,有曲无音悲天公。

猗兰未冷拘幽浓,那知斯道将遂穷。

山矸石烂冥感丛,枝蜩盘蝇迭相雄。

两耳年来怪不聪,群哇扰杂安于聋。

烦君为我调怔忡,流泉隐隐深涧中。

春温廉折各不同,声虽在指意在胸。

云飘柳絮风入松,恍然楼阁坐虚空。

伯牙所知何必钟,白鹤飞来采芹宫。

形式: 古风

哭艺堂汤先生

天地之性人为贵,四体百骸仁义具。

先生领之皇降初,繇稚及耆全故步。

深居独观昭旷原,学不师传能自悟。

真贫不挠万境融,实行已熟群□□。

深衣褒带山泽癯,经史百家罗府库。

东南清叙知几何,见谓生贤扶世数。

申公不召老丘园,共惜烟霞早成痼。

予尝北面承至言,如立明堂闻大濩。

是时年方二十三,自叹抠趋已云暮。

讵知穷饿驱远游,倏忽五年疏杖屦。

世界剥烂志士稀,稽首斯文独终慕。

家书一幅来雁山,报言先生溘朝露。

肝肠欲断声欲瘖,六月悲风起荒圃。

先生谅与混沌游,魂魄聪明还太素。

生兮无辱死有荣,虎护龙居老师墓。

形式: 古风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