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讼

孔子见南子,子路为不怡。

欲从公山氏,勃郁见色辞。

道如天之苍,万物不能缁。

弟子尚不信,况余乏才资。

明知古人仁,语默各有时。

苟出不自慎,果为听者疑。

白圭尚有磨,驷马犹能追。

一言成不智,虽悔欲何为。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孔子拜会南子,子路为此心绪不宁。
他曾想追随公山氏,但因内心矛盾而拒绝了。
孔子之道如天空般广大,任何事物都无法玷污它。
连弟子都不完全相信,更何况我才能不足。
深知古人的仁德,言行都有其恰当之时。
如果言行不慎,必然让听者产生疑惑。
白璧尚可磨去瑕疵,驷马也能追回过失。
一旦言语不慎成为愚行,即使后悔也无济于事。

注释

孔子: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南子:卫国夫人,孔子曾与其会面引起争议。
公山氏:卫国大夫,孔子曾考虑投靠的人。
勃郁:心情不舒畅,矛盾纠结。
万物不能缁:比喻孔子之道不受污染。
弟子:指孔子的学生。
才资:才能和资质。
古人仁:古代贤人的仁德典范。
时:时机,适宜的时候。
苟:如果,假使。
白圭:洁白的玉,比喻人的品行纯洁。
磨:磨砺,改正。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象征力量和速度。
一言:一句话,言辞。
智:明智,谨慎。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自讼》。诗中反映了王安石个人的人生态度和对待批评的看法。

"孔子见南子,子路为不怡。欲从公山氏,勃郁见色辞。" 这两句引用儒家经典《论语》中的故事,孔子遇到美女南子,弟子子路对此感到不悦,但孔子却表示要去学习公山夫人的道德,只是因为面容严肃而改变主意。这段叙述表明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道如天之苍,万物不能缁。弟子尚不信,况余乏才资。" 这两句通过比喻,将道德比作广阔无边的苍穹天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束缚它。但即使这样伟大的教诲,连孔子的弟子都难以完全相信,更何况作者自己才智有限。

"明知古人仁,语默各有时。苟出不自慎,果为听者疑。" 这两句表达了对古代圣贤之仁的理解,以及说话和沉默都有其恰当的时机。如果言辞轻率,不加谨慎,自然会让听者产生怀疑。

"白圭尚有磨,驷马犹能追。一言成不智,虽悔欲何为。" 最后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即使是纯洁无瑕的白玉圭,也还需要打磨;奔跑中的骏马也能够追上。然而,一旦说出愚蠢的话,即便后悔,也无法挽回。

整首诗通过引用古人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待批评和言行谨慎的态度。王安石在此自我鉴定,反映出其内心的不安与自省,同时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品格。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自喻

岸凉竹娟娟,水净菱帖帖。

虾摇浮游须,鱼鼓嬉戏鬣。

释杖聊一愒,褰裳如可涉。

自喻适志欤,翩然梦中蝶。

形式: 古风 押[叶]韵

自舒州追送朱氏女弟憩独山馆宿木瘤僧舍明日度长安岭至皖口

晨霜践河梁,落日憩亭皋。

念彼千里行,恻恻我心劳。

揽辔上层冈,下临百仞濠。

寒流咽欲绝,鱼鳖久已逃。

暮行苦邅回,细路隐蓬蒿。

惊麇出马前,鸟骇亡其曹。

投僧避夜雨,古檠昏无膏。

山木鸣四壁,疑身在波涛。

平明长安岭,飞雪忽满袍。

天低浮云深,更觉所向高。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自遣

闭户欲推愁,愁终不肯去。

底事春风来,留愁愁不住。

形式: 五言绝句

舟还江南阻风有怀伯兄

几时重接汝南评,两桨留连不计程。

白浪黏天无限断,玄云垂野少晴明。

平皋望望欲何向,薄宦嗟嗟空此行。

会有开樽相劝日,鹡鸰随处共飞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