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用喜雨韵三首(其三)

北岑飞雨过南岑,远嶂晴明近嶂阴。

老桧婆娑方午色,孤桐摇落忽秋音。

庭稀雁鹜飞符檄,海绝鲸鲵伏斧砧。

此是老臣聊报国,仁声敢谓入人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北山的雨刚刚飘过南山,远处的山峰在晴空下清晰,近处的山峰却笼罩在阴云中。
老松树在正午时分显得扭曲婆娑,孤独的梧桐忽然传来秋天的落叶声。
庭院中稀疏地有大雁和鸭子飞过,仿佛传递着某种命令或文书,大海深处没有了鲸鱼和鳄鱼的踪影,它们静静地伏在砧板上等待宰杀。
这是我这个老臣姑且以这种方式报效国家,我的仁德之名不敢说深入人心。

注释

北岑:北山。
南岑:南山。
远嶂:远处的山峰。
晴明:晴朗明亮。
老桧:老松树。
婆娑:弯曲摇曳。
孤桐:孤独的梧桐。
秋音:秋天的声音。
雁鹜:大雁和鸭子。
符檄:命令或文书。
鲸鲵:鲸鱼和鳄鱼。
斧砧:砧板(比喻杀戮)。
聊报国:姑且报效国家。
仁声:仁德之名。
入人深:深入人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名为《四用喜雨韵三首(其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深情和对国家的忠诚。

“北岑飞雨过南岑,远嶂晴明近嶂阴。”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山岭间云雨交织的景象,北面的山岑上空飘着细雨,而南面则是晴朗的天气,远处的山峰显得明亮,近处的山峰却笼罩在阴影之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然界中光与暗、动与静并存的美感。

“老桧婆娑方午色,孤桐摇落忽秋音。”这里,老桧树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有些婆娑(即枝叶茂密而稍带倦意),孤零零的桐树则随着风的吹拂发出了一丝秋天的萧瑟之声。这两句通过对植物生长状态和声音的细腻描写,传达出季节更迭和自然界的动感。

“庭稀雁鹜飞符檄,海绝鲸鲵伏斧砧。”庭院中偶尔有雁鹜飞过,仿佛在空中划出吉祥的符号,而大海之下,巨大的鱼类(鲸鲵)则静静地躲藏着,就像是在等待着什么。这两句诗以庭院和大海为背景,展现了一个既有生机又蕴含神秘力量的世界。

“此是老臣聊报国,仁声敢谓入人深。”最后两句表达的是诗人作为一位年迈的臣子,对国家的忠心不减,而那仁厚的声音(可能指君王之声),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这既是对诗人个人的情感宣泄,也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国事的关怀和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他对国家的忠诚。其用意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造诣,更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四用喜雨韵三首(其二)

背人岁月苦难禁,乌兔相追互起沈。

点检平生如梦事,保全晚节是真心。

围腰减削那胜带,种发萧疏不上簪。

久悟盈虚消息理,香山莲社拟追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四用喜雨韵三首(其一)

园林过雨宿荷香,犹挂轻綀佩水苍。

老去只应休去好,秋来方是晚来凉。

倦翎网已离三面,病颡车难服两箱。

多幸时和岁丰美,只将心念报虚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宁川道中

十日为山客,今朝问水程。

沙横疑港断,滩迅觉舟轻。

远近村舂合,高低渔火明。

回头忽苍莽,一望一关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平山堂

尽日西风捲地狂,只堪吹雁过潇湘。

黄沙万里暮天远,白水一杯秋井香。

杨柳年年人老大,江山处处客凄凉。

朅来无限兴亡事,泪落淮南古战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