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

避人不敢厌高深,逃影何如学息阴。

楚客又成蕉鹿梦,漆园未了是非心。

纷纷世事看花发,默默天机听鸟吟。

可笑维摩真病在,无言说处是金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自述》由明代诗人唐顺之创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与自我反省。

首联“避人不敢厌高深,逃影何如学息阴”,诗人以“避人”和“逃影”为引子,表达了一种不愿被世俗所束缚,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不敢厌高深”则暗示了诗人对于学问、道德等高尚品质的追求,并不因外界压力而退缩。“学息阴”则是借自然现象,比喻学习如何在纷扰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颔联“楚客又成蕉鹿梦,漆园未了是非心”,运用典故,将自己比作楚客,陷入蕉鹿之梦,象征着对现实世界的迷惑与困惑;同时,引用庄子的故事,表达了对是非善恶难以分辨的感慨,以及内心的挣扎与探索。

颈联“纷纷世事看花发,默默天机听鸟吟”,诗人以“看花发”和“听鸟吟”为喻,展现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感悟,强调了在喧嚣尘世中寻找心灵寄托的重要性。这一联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尾联“可笑维摩真病在,无言说处是金针”,借用维摩诘居士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困境的自嘲,同时也揭示了真正的智慧往往在于言外之意,即在不言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一联巧妙地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在生活的磨砺中寻求真理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生活体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内心纯净和平静的努力。

收录诗词(590)

唐顺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号:荆川
  • 籍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 生卒年:公元1507~1560

相关古诗词

有相士谓余四十六岁且死者诗以自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此谓趁日力以进道者言之也苟不进道总是虚生修短何辨焉苟干道有见处夕死可矣然则死生讵足为大哉(其一)

本是癯然山泽士,衰年况自不胜衣。

色常带墨缘辞肉,形或如灰似杜机。

睢于久谢偕来众,蹇拙何心知我希。

世人莫诧方皋眼,相马由来失瘦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有相士谓余四十六岁且死者诗以自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此谓趁日力以进道者言之也苟不进道总是虚生修短何辨焉苟干道有见处夕死可矣然则死生讵足为大哉(其二)

殇子彭聃谁夭寿,百骸九窍孰疏亲。

若过颜氏十四岁,便了王孙一祼身。

三载滥叨金马客,几人共坐绛纱春。

即今已似前生事,何待他年迹始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有相士谓余四十六岁且死者诗以自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此谓趁日力以进道者言之也苟不进道总是虚生修短何辨焉苟干道有见处夕死可矣然则死生讵足为大哉(其三)

人情心事古犹今,寂寞空林寄此心。

贤圣不分聊中酒,亏成忘尽一开琴。

有书终日只掩卷,无病长年亦拥衿。

即使癃然似桑户,未逢点也是知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有相士谓余四十六岁且死者诗以自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此谓趁日力以进道者言之也苟不进道总是虚生修短何辨焉苟干道有见处夕死可矣然则死生讵足为大哉(其四)

学道曾窥天壤意,寒儒又是膝挛人。

只言蔡泽有限寿,谁见壶丘不定身。

贵客懒迎长谢病,薄田可饱敢称贫。

后来不用问修短,已占溪山四十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