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端质归朝

圣治中兴日,宗藩第一流。

九重资共理,三载赖分忧。

昨日交符虎,当时竞带牛。

咄嗟成药石,谈笑获锄耰。

善政称无扰,罢民遂有瘳。

教风兴子弟,膏泽被田畴。

士论高强汉,王功继屏周。

外台书课最,禁从表才猷。

往矣登青琐,宜哉建碧油。

疮痍争借寇,憔悴独依刘。

我愿攀鳞进,人思卧辙留。

是行端可喜,名姓在金瓯。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政治和社会状态,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通过“圣治中兴日”开篇,展现了一个太平盛世的景象,其中“宗藩第一流”指的是国家的统治秩序井然,各级官员都能恪守本分。“九重资共理”则形容皇帝与臣子的关系和谐,共同治理国家;“三载赖分忧”表达了百姓在这三年中得以安居乐业,没有大的忧虑。

接下来的“昨日交符虎,当时竞带牛”可能是在描写一种祥瑞的场景,或是对某一事件的隐喻性描述。接着,“咄嗟成药石,谈笑获锄耰”则是一种理想中的生活状态,人们不仅生活安逸,而且能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和智慧。

“善政称无扰,罢民遂有瘳”赞美了一种既能维护社会秩序又不会给百姓带来困扰的好政策,使得人们身体健康,生活安康。诗中的“教风兴子弟,膏泽被田畴”则是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以及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所带来的普遍利益。

在下一段,“士论高强汉,王功继屏周”中,诗人提到了历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和他们的政绩。紧接着,“外台书课最,禁从表才猷”可能是在强调教育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对此类制度的肯定。

“往矣登青琐,宜哉建碧油”这一句可能是描写一种向往或追求更高境界的情景。“疮痍争借寇,憔悴独依刘”则是在表达一种对内忧外患的担忧,但同时也表现了对某种力量(“刘”)所寄托的希望。

最后,“我愿攀鳞进,人思卧辙留”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愿望和对某种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是行端可喜,名姓在金瓯”则是在赞叹一种理想中的行为准则或道德标准,以及这样的理念得以流传于世。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以及文化教育普及的向往。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的个人品格和他对历史人物政绩的认可,以及对未来某种境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菊有黄花为彦逢弟寿

正色憎桃李,凌霜见嫩黄。

有同高士操,常占晚秋芳。

袅袅金风软,漙漙玉露光。

君恩隆一束,时令应重阳。

幸遇桑蓬庆,欣逢曲米香。

敢因难老祝,采掇奉瑶觞。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一经堂为王亦颜题

我生非我有,天地暂委形。

谛观子若孙,相值如浮萍。

崔昭与李兼,甚矣愚不灵。

积钱遗芸窟,转手还星星。

何如散籯金,人遗以一经。

韦贤不可作,高风看典型。

公家世植德,兰玉滋芳馨。

三鳣偶堕砌,伯鱼初过庭。

明明有圣训,言之尔其听。

退而学诗礼,斋扉昼长扃。

矻矻对月牖,孜孜守风棂。

冬映孙子雪,夜聚车公萤。

有时闻诵诗,流泉韵泠泠。

悬知睟见面,岩电仍双荧。

行当擢贤科,发策惊天廷。

致君此其术,何独取紫青。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九江解舟顺风追和张文潜

朝来转西风,天巧借吾便。

解维溢江口,去若弦上箭。

水光漾朝曦,过浪掣惊电。

周旋谢神贶,冠坐敢不变。

斯须走四驿,俛仰蓦二县。

谁知久留滞,一旦乃适愿。

吾闻信由中,溪毛可羞荐。

咄哉和氏璞,底事待三献。

亨否自有时,时亨百无谴。

雷声在渊默,若讷故大辨。

千岩与万壑,左右供几砚。

落帆风亦止,璧月熨江练。

形式: 古风

上元后漕幕同僚二十八人会饮于西湖登千佛阁运干赵渔樵希圣以坡诗七言绝句分韵得陌字

福星台畔依红客,厌踏红尘穿紫陌。

涌金门外泛兰舟,两岸融融春水拍。

隔浦笙歌寄幽思,向阳花柳饶春色。

六桥突兀披丹青,千佛森罗眩金碧。

登临肯作怀古愁,志在云台书竹帛。

须臾饮散晚风号,却扫阴霾生桂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