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所亲

人生重离别,况此双鬓蓬。

亭柳非故色,昨夜吹霜风。

临分复携手,野色犹濛濛。

愁深转无语,写入潺湲中。

一水分两支,来共高高峰。

出山暂相失,到海终相逢。

形式: 古风

翻译

人生中的离别总是让人痛苦,更何况我此刻双鬓已斑白如蓬草。
亭边的柳树已经不再是往日的模样,昨晚的寒风吹过,仿佛带着霜冻的痕迹。
即将分别时,我们再次紧握双手,野外的景色依然迷茫。
愁绪深重,我们无言相对,只能将心中的哀愁融入潺潺流水之中。
一条水流分成两股,各自流向那座高高的山峰。
虽然现在我们暂时在山中分离,但最终会在大海的交汇处重逢。

注释

重:频繁或深刻。
蓬:形容头发散乱,此处指鬓发斑白。
故色:原来的颜色,此处指柳树昔日的样子。
吹霜风:寒冷的风仿佛带来霜冻。
携手:手牵手,表示依依不舍。
濛濛:形容雾气弥漫或景色模糊。
潺湲:形容流水声,这里象征愁思。
水分两支:比喻水流分开。
高峰:比喻人生的巅峰或目标。
相失:分离。
相逢:重逢,相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亲人的离别场景,情感深沉而真挚。首句"人生重离别"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离别在人生中的普遍感受和沉重。"况此双鬓蓬"通过形容自己蓬乱的头发,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苍老和离别的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亭柳非故色,昨夜吹霜风"借景抒情,以亭柳的变化象征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昨夜的霜风吹过,更增添了离别的凄凉。"临分复携手"描绘了两人在分别前的最后一次牵手,画面温馨又悲凉。

"野色犹濛濛"进一步渲染环境的迷茫,烘托出离别时的迷茫心境。"愁深转无语"直接表达出离别之痛,无言的愁绪深藏于心,只能寄托于流水声中,"写入潺湲中"形象地传达了这种情感的流淌。

最后两句"一水分两支,来共高高峰"运用比喻,将离别后的命运比作水分流,虽然暂时分开,但终将汇聚于"高高峰"(象征未来的重逢),寄寓了对重逢的期待和坚韧的信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离别之苦和对未来的希望,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312)

林景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字:德暘
  • 号:霁山
  • 籍贯:温州平阳(今属浙江)
  • 生卒年:1242~1310

相关古诗词

宋武帝居今为寿丘寺

青衣梦破满林烟,一掷乾坤亦偶然。

僧屋翠微看月上,江山犹似永初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

我怀两山翁,夙抱经济略。

曾驱部使车,所至问民瘼。

昆阳斗大州,渔吏久竭泽。

三尺行风霆,四知厉冰檗。

公馀接寒士,促膝谈礼乐。

以我独闭门,前茅访林壑。

当途尽挟贵,此道可敦薄。

浮云于我如,霖雨用汝作。

如何岁龙蛇,斯人竟冥漠。

平生诗万篇,耿耿志谁托。

颇闻仲氏贤,风骨似其伯。

尔来一披雾,月梁慰离索。

纷纷鸡鹜中,夭矫见孤鹤。

阳秋皮里鉴,太素指下脉。

犹有刀圭功,可敌廊庙爵。

四百有四病,如禽应弦落。

真病在人心,问君有何药。

形式: 古风

纳凉过林氏居

出郭已虚旷,入门转萧森。

筠栖无六月,聊以解我襟。

红日不到地,白云时满林。

坐久石根冷,酒醒荷气深。

飘飘黄冠客,临流鼓瑶琴。

一鼓洗我耳,再鼓空我心。

山高水复迥,彷佛蓬莱音。

兴尽拂衣去,城笳吹夕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连云楼

我心适无事,看云起南山。

层檐接空影,而不碍往还。

昔年凡鳞化,乘此青冥间。

肤寸未膏物,黄埃满人寰。

刚风忽吹断,小寄白石閒。

岂不自怡悦,良田变茅菅。

何当鞭丰隆,上扣虎豹关。

形式: 古风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