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过林氏居

出郭已虚旷,入门转萧森。

筠栖无六月,聊以解我襟。

红日不到地,白云时满林。

坐久石根冷,酒醒荷气深。

飘飘黄冠客,临流鼓瑶琴。

一鼓洗我耳,再鼓空我心。

山高水复迥,彷佛蓬莱音。

兴尽拂衣去,城笳吹夕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走出城郭已觉空旷,入门处更显寂静阴森。
竹林清凉没有六月的酷暑,暂且让我心情舒缓。
阳光照不到这里,白云常常漫过树林。
坐久了石头都显得冰凉,酒醒后荷花香气深深浸润。
飘然的黄冠隐士,面对流水弹奏着瑶琴。
一曲琴声洗涤我的耳朵,再一曲使我心灵清净。
山水相隔遥远,仿佛听到仙境般的乐音。
兴致尽了便整理衣裳离去,城中的号角在傍晚的余晖中响起。

注释

出郭:走出城郭。
虚旷:空旷。
入门:进入门内。
萧森:寂静阴森。
筠栖:竹林。
六月:炎热的夏季。
解我襟:舒缓我心情。
红日不到地:阳光照不到这里。
白云时满林:白云常漫过树林。
石根冷:石头冰凉。
荷气深:荷花香气浓郁。
黄冠客:隐士。
瑶琴:美玉制成的琴。
一鼓:第一曲。
空我心:使心灵清净。
山高水复迥:山水相隔遥远。
蓬莱音:仙境般的乐音。
兴尽:兴致尽了。
城笳:城中的号角。
夕阴:傍晚的余晖。

鉴赏

这首宋诗《纳凉过林氏居》是林景熙所作,描绘了诗人出城后进入林家居所的清凉宜人之境。首句“出郭已虚旷”写出城外环境的开阔,接着“入门转萧森”则显出庭院的静谧与深邃。诗人感叹“筠栖无六月”,竹林之中仿佛没有夏季的炎热,为他带来一丝清凉,让他得以舒缓心情。

“红日不到地,白云时满林”进一步描绘了林中幽静,阳光被遮蔽,白云缭绕,增添了神秘感。诗人在此处品茗饮酒,感受“坐久石根冷,酒醒荷气深”,石头都带着寒意,而荷花的香气更显得清新脱俗。

诗人以“飘飘黄冠客,临流鼓瑶琴”自比,悠然自得,弹奏出空灵的音乐,仿佛来自仙境的“蓬莱音”。最后,“山高水复迥,兴尽拂衣去,城笳吹夕阴”表达了诗人游兴已尽,准备离开时,听着城外的晚笳声,心中充满宁静与回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超脱尘世的心境,是一首富有禅意的夏日纳凉之作。

收录诗词(312)

林景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字:德暘
  • 号:霁山
  • 籍贯:温州平阳(今属浙江)
  • 生卒年:1242~1310

相关古诗词

连云楼

我心适无事,看云起南山。

层檐接空影,而不碍往还。

昔年凡鳞化,乘此青冥间。

肤寸未膏物,黄埃满人寰。

刚风忽吹断,小寄白石閒。

岂不自怡悦,良田变茅菅。

何当鞭丰隆,上扣虎豹关。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陈子植草庐成求予赋

老矣杜陵客,草堂倚江干。

故人相幽筑,皇天悯生还。

君家付楚炬,结搆当时艰。

谓得风雅力,竹木供大官。

城边夜归鹤,杳杳发长叹。

朱甍昔峨峨,碧草今曼曼。

何如荫白茅,容膝有馀安。

我哀丧乱馀,人烟半凋残。

风凄狐兔警,露重星斗寒。

丈夫坐一室,此念驰九寰。

所以草堂人,安得千万间。

形式: 古风

垂虹桥

地坼东吴海脉连,画桥两道跨晴川。

影翻河汉蛟龙国,势压江湖螮蝀天。

几处征帆浮日月,四洲谯角隔风烟。

三高远矣荒祠在,一笛阑干夕照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妾薄命六首(其六)

国难义当驰,送君远行役。

黎明别江郊,更上北山脊。

江云妾眼迷,江风妾衣坼。

魂去形独留,兀然化为石。

化石君倘知,勿复念衾席。

愿持如石心,为国作坚壁。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