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游丹霞有怀归之意

暂时来访道家流,肯伴烟萝滞一丘。

为忆长安瞻日下,欲寻蓬岛向鳌头。

陶潜醉后虽眠石,王粲忧多更上楼。

宣室岁馀虚席在,青山何路更重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暂且来到道家的流派,愿意陪伴在山岩藤蔓间度过一生。
为了回忆长安的日落,想要寻找蓬莱仙岛的顶端。
陶渊明喝醉后即使睡在石头上,王粲忧虑深重更愿登楼远望。
宣室宫殿空荡荡,一年多的座位依旧,青山之中哪条路能再次重游呢?

注释

道家流:道家学派。
烟萝:山岩藤蔓,代指隐居之地。
滞:停留。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代繁华之地。
瞻日下:遥望日落。
蓬岛:传说中的仙岛蓬莱。
鳌头:比喻高位或极顶。
陶潜:东晋诗人,以隐逸著称。
醉后:酒后。
眠石:醉眠于石上。
王粲:三国时期文学家,常有忧国之思。
更上楼:登高望远,借以抒发愁绪。
宣室:汉代宫殿,这里代指朝廷。
虚席:空着的座位,表示期待。
何路:哪条路。
重游:再次游览。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觏所作,名为《和游丹霞有怀归之意》。通过这短暂的四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先,“道家流”指的是道家的思想流派,而“烟萝滞一丘”则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隐居山林的意境。这里,诗人表达了愿与道家之流相伴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

接着,“为忆长安瞻日下”,诗人通过回忆长安(即古都咸阳)的美好景象,来表达自己对往昔时光的怀念。长安作为唐代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华与辉煌的象征,而“瞻日下”则是感慨于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

第三句,“欲寻蓬岛向鳌头”,诗人表达了想要追寻仙境般的地方,去探索那些传说中的美好之地。这里的“蓬莱”指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它象征着理想化的避世之所。

最后,“陶潜醉后虽眠石,王粲忧多更上楼”,诗人借用了历史上的两位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陶渊明(字潜)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以其清高脱俗著称,他“醉后眠石”形象化地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与超然的情怀。而王粲则是一位南朝宋代的文人,他“忧多更上楼”的行为,反映出诗人面对现实烦恼时内心的不平静。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不同态度,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孤怀

智者在不惑,君子贵知几。

彼昏有耳目,无能辨是非。

蜀犬尽鸣吠,羲轮自光辉。

古人不可作,垂涕沾吾衣。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宗人宅仁知阁

江南尽是山水地,君子固求仁知名。

可怜尘土不到眼,只有云泉相伴清。

人间扰扰知何在,日暮悠悠空斗行。

明月一栏风一枕,醉乡犹可过浮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苦热夜

荧荧背明灯,黯黯垂疏帷。

阶庭岂不好,蚊虫苦相期。

坏扇无清风,暗树多斜枝。

屈指山泉侣,寂寥空所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雨中作

群阴侮阳德,雨阵春嘈嘈。

白晓惨成夜,瓦口生飞涛。

凝云列山鞘,冷气攒衣刀。

径闹有松竹,庭卧唯蓬蒿。

花淫得罪陨,莺辩知时逃。

隰苗出水短,木菌随日高。

微吟雅于乐,快饮甘如膏。

朱曦待未见,天盖空牢牢。

形式: 古风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