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坐夏僧

坐夏日偏长,知师在律堂。

多因束带热,更忆剃头凉。

苔色侵经架,松阴到簟床。

还应鍊诗句,借卧石池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夏日特别漫长,知道老师在讲堂。
常常因为衣带紧束而感到炎热,更怀念剃发时的清凉。
青苔蔓延到书架上,松树的阴影洒到竹席。
应该修炼诗文,就借住在石池边的草堂。

注释

坐:坐着。
偏长:特别长。
知:知道。
师:老师。
在:在。
律堂:讲堂。
多因:常常因为。
束带:衣带紧束。
热:炎热。
更忆:更怀念。
剃头:剃发。
凉:清凉。
苔色:青苔的颜色。
侵:蔓延。
经架:书架。
松阴:松树的阴影。
簟床:竹席。
还应:应该。
鍊诗句:修炼诗文。
借卧:借住。
石池傍:石池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炎热的夏日里寻求清凉之处的场景。开篇“坐夏日偏长,知师在律堂”两句,通过对时间的感受来表达对寺庙中师傅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夏日的漫长与炎热。

“多因束带热,更忆剃头凉”两句,则从身体的感觉(束带之热)转向心灵的追求(剃发之凉),表达了对出家生活的向往。这种对肉体束缚的不满和对精神解脱的渴望,是佛教修行的一种常见心理状态。

“苔色侵经架,松阴到簟床”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苔藓覆盖经书架,松树投下阴凉)描绘了僧人阅读或休息的情境。这里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也暗示了僧人对于知识与修行的追求。

最后,“还应鍊诗句,借卧石池傍”两句,则表明即便是在夏日的炎热中,僧人也仍旧保持着对诗词创作的热忱,寻找着凉爽之地以激发灵感。这里的“卧石池傍”,既是实际的避暑所在,也象征着心灵的清净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炎热的描写和僧人生活的细节刻画,展现了佛教修行者对于肉体束缚的超越,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淡定宁静的情怀,是对当时社会喧嚣的一种超然。

收录诗词(99)

项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晚唐著名诗人。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字:子迁
  • 籍贯: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

相关古诗词

寄流人

毒草不曾枯,长添客健无。

雾开蛮市合,船散海城孤。

象迹频藏齿,龙涎远蔽珠。

家人秦地老,泣对日南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寄富春孙路处士

平生醉与吟,谁是见君心。

上国一归去,沧江闲至今。

钟繁秋寺近,峰阔晚涛深。

疏放长如此,何人长得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晚春花

阴洞日光薄,花开不及时。

当春无半树,经烧足空枝。

疏与香风会,细将泉影移。

此中人到少,开尽几人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梦仙

昨宵魂梦到仙津,得见蓬山不死人。

云叶许裁成野服,玉浆教吃润愁身。

红楼近月宜寒水,绿杏摇风占古春。

次第引看行未遍,浮光牵入世间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