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江东李判官

远怀不可道,历稔倦离忧。

洛下闻新雁,江南想暮秋。

澄清佐八使,纲纪案诸侯。

地识吴平久,才当晋用求。

时贤几殂谢,摛藻继风流。

更有西陵作,还成北固游。

归途限尺牍,王事在扁舟。

山色临湖尽,猿声入梦愁。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翻译

远方的思念难以言表,多年的离别让我疲倦于忧虑。
在洛阳听到了新雁的叫声,想象着江南此时已是深秋。
辅佐朝廷使者,管理各地诸侯,职责重大。
长久以来,我对吴地的了解深入,才能堪比晋朝所需。
时代贤才相继辞世,我期待能继承他们的文采风流。
西陵之行又将开启,如同北固山的游览一样。
归乡之路受限于书信,公务还需乘船奔波。
湖边山色映入眼帘,夜晚的猿啼入梦,更添愁绪。

注释

远怀:远方的思念。
历稔:多年。
洛下:洛阳。
江南:江南地区。
澄清:辅佐,治理。
八使:朝廷使者。
纲纪:管理,法度。
吴平:吴地的平定。
晋用:晋朝所需的人才。
殂谢:去世。
摛藻:施展文采。
西陵:地名,可能指西陵峡或西陵墓地。
北固:地名,北固山。
尺牍:书信。
王事:朝廷公务。
扁舟:小船。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作品,名为《寄江东李判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开篇“远怀不可道,历稔倦离忧”两句,既抒发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又流露出因久别而生的疲惫与忧虑。

接下来的“洛下闻新雁,江南想暮秋”描绘了一种边塞之音和江南之思的交织,通过听闻新来大雁的鸣叫,诗人不禁想到了遥远的江南,以及那里的秋天。这里的“洛下”通常指的是洛阳,它作为古都,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而且地理位置也让它成为了北方与南方交流的重要节点。

“澄清佐八使,纲纪案诸侯”两句,则是对古代治国安邦的一种理想状态的描绘。诗人通过这些词句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政治生态的向往和赞美。在这里,“澄清”指的是清廉无私,“佐八使”则是辅佐皇帝的八个重要官职,而“纲纪案诸侯”则是在强调以法治国,各路诸侯也都得按法律办事。

诗中还有一些对个人经历和情感的抒发,如“地识吴平久,才当晋用求”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才能得到认可并被重用的渴望。同时,“时贤几殂谢,摛藻继风流”则是在感慨时光易逝,优秀的人才如过客般匆匆而去,而自己却要在文艺上继承前人的风格。

“更有西陵作,还成北固游”这两句,诗人提到还有未完成的作品以及对北方山水之美的向往。接下来的“归途限尺牍,王事在扁舟”则是在表达归途的迫切和公务繁忙,甚至连写信的时间都非常宝贵,而国事如同一艘航行中的船只,不可轻忽。

最后,“山色临湖尽,猿声入梦愁”则是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这种景象给他带来的情感体验。这里的“山色”和“猿声”都极富画面感,让人仿佛能听到那远处的猿啼声,感受到那份由美景所激发的情愁。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更是他情感世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怀旧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收录诗词(228)

皇甫冉(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 字:茂政
  • 籍贯:润州(今镇江)丹阳
  • 生卒年:公元717年

相关古诗词

登玄元庙

古庙川原迥,重门禁籞连。

海童纷翠盖,羽客事琼筵。

御路分疏柳,离宫出苑田。

兴新无向背,望久辨山川。

物外将遗老,区中誓绝缘。

函关若远近,紫气独依然。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答张諲刘方平兼呈贺兰广

野性难驯狎,荒郊自闭门。

心闲同海鸟,日夕恋山村。

屡枉琼瑶赠,如今道术存。

远峰时振策,春雨耐香源。

复有故人在,宁闻庐鹊喧。

青青草色绿,终是待王孙。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赋得荆溪夜湍送蒋逸人归义兴山

惊湍流不极,夜度识云岑。

长带溪沙浅,时因山雨深。

方同七里路,更遂五湖心。

揭厉朝将夕,潺湲古至今。

花源君若许,虽远亦相寻。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

一官知所傲,本意在云泉。

濡翰生新兴,群峰忽眼前。

黛中分远近,笔下起风烟。

岩翠深樵路,湖光出钓船。

寒侵赤城顶,日照武陵川。

若览名山志,仍闻招隐篇。

遂令江海客,惆怅忆闲田。

形式: 排律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