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俊所作的《送方思源尹丹阳》,通过描绘地方官员方思源治理丹阳的情景,展现了其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卓越功绩。
首句“物色收来异,声名重不虚”点出方思源治理丹阳后,地方风貌与名声显著提升,非虚传之誉。接着“初程付淹速,大造有乘除”表明方思源在治理初期就展现出对地方发展的远见和策略,通过调整和优化,使地方呈现出新的面貌。
“辅邑征先耗,疲民税几舒”描述方思源减轻赋税负担,缓解百姓生活压力,体现了他体恤民情、减轻民众负担的决心。“悉心劳抚字,平野课耕锄”则进一步展现其深入基层、关心民生的执政风格,亲自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旱剧苗如寄,渠成水可居”描绘了方思源在干旱时期,通过修建水利工程,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村农储尽粟,公府食无鱼”说明粮食丰收,不仅满足了村民的需要,也使得官府物资充裕,不再依赖外购。
“型冶还陶士,冠裳足起余”赞扬方思源不仅在物质上改善了民众生活,还在文化教育方面有所建树,提升了地方的文化氛围。“化行驯雉外,刃利割鸡馀”则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方思源的教化之功,使得地方风气淳朴,治安良好。
最后,“尤拔钧衡在,循良且大书”总结方思源的政绩,强调其在选拔人才、推行公正治理方面的贡献,以及其政绩将被历史铭记。
整首诗通过对方思源治理丹阳的描述,展现了其作为地方官员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以及他对地方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