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葛氏墓饮酒与子重履仁同赋二首(其一)

明月照行路,青松起悲风。

凉秋饶霜露,草木行已空。

顾影不自得,起行荒寂中。

道逢双石阙,知为古幽宫。

古人不可见,丰碑自穹窿。

上题生前爵,下表没世功。

辛勤名世图,岁久已尘蒙。

剔藓三过读,漫灭不可终。

人生本柔脆,所恃身后公。

金石且复尔,浮云安足崇。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月夜行经古墓的凄凉景象,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感慨和对功名利禄的反思。

首句“明月照行路”,以明亮的月光铺陈出一条前行的道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接着,“青松起悲风”,青松在月光下摇曳,似乎吹起了悲凉的风,暗示着生命中的离别与哀伤。随后,“凉秋饶霜露,草木行已空”,秋天的寒意与霜露交织,草木凋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顾影不自得,起行荒寂中”两句,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身影,感到不得其所,只能在荒凉寂静中徘徊,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迷茫。接下来,“道逢双石阙,知为古幽宫”,诗人偶遇两座石阙,得知此处曾是古时的皇家陵寝,进一步强化了对历史与时间流逝的感慨。

“古人不可见,丰碑自穹窿”两句,诗人感叹古人已不可见,只有高耸的丰碑见证着他们的功绩。然而,“上题生前爵,下表没世功”,碑上的文字记载着生前的荣耀与去世后的功德,却也暗示了这些功名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尘土覆盖,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辛勤名世图,岁久已尘蒙”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即使曾经努力追求的名声与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被遗忘,变得模糊不清。“剔藓三过读,漫灭不可终”则描述了诗人试图阅读碑文,但因字迹模糊而难以辨认,象征着记忆的消逝与历史的遗忘。

最后,“人生本柔脆,所恃身后公”点明了人生的脆弱与短暂,人们所依赖的不过是身后留下的名声与影响。“金石且复尔,浮云安足崇”则以金石虽坚固但终会腐朽,比喻功名利禄的虚幻,劝诫人们不应过于崇尚浮华,而应珍惜当下的生活与真实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历史、功名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深沉反思。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月夜葛氏墓饮酒与子重履仁同赋二首(其二)

步出城西门,言登葛君墓。

葛君生世时,声光盛流布。

那知百年内,倏忽草头露。

遗骸委空山,风雨谁一顾。

寒月照玄堂,荒蒿断行路。

谁应识君来,惟有青松树。

见树不见人,青松乃坚固。

乃知人易彫,独以婴情故。

鉴此念前人,云胡复悲慕。

惊风西北来,肃然动情愫。

扬杯谢诸公,愿言保迟暮。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履仁独留治平寒夜有怀二首(其二)

玄阴失昏旦,朔吹号枯株。

怀君别未久,奄忽岁云徂。

空庭飘微霰,惨澹集饥乌。

城郭黯以凄,况复空村居。

空村白日短,寒云暗郊墟。

青山不为容,黄叶绕精庐。

遥知松窗下,时披古人书。

古人不可见,愿言掇其腴。

谁令事干禄,雕锼失其初。

嗟余亦丧志,与子同厥趋。

岂不怀远业,均受贫贱驱。

朱门富华屋,长途有高车。

宁知饥寒士,一饱不愿馀。

栖栖斥鴳翔,岂与鸿鹄俱。

何当长风发,共夺青云衢。

形式: 古风

春日游支硎天平诸山

麦陇风微燕子斜,雨晴云日丽江沙。

遥寻支遁烟中寺,初见天平道上花。

过眼溪山劳应接,方春草树发光华。

夕阳半岭归舆急,惭愧城中自有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煎茶诗赠履约

嫩汤自候鱼生眼,新茗还誇翠展旂。

谷雨江南佳节近,惠泉山下小船归。

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

酒客不通尘梦醒,卧看春日下松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