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过尧民歌为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形式: 古风

翻译

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
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
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
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
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注释

粼粼:形容水明净清澈。
杨柳:形容柳絮不扬。
对桃花:醺醺,形容醉态很浓。
这是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
内阁:深闺,内室。
重门:庭院深处之门。
暮雨:指傍晚所下的雨。
纷纷:形容雨之多。
怕黄昏:黄昏,容易引起人们寂寞孤独之感。
销魂:因过度刺激而呈现出来的疾呆之状。
断肠人:悲愁到了极点的人。
香肌瘦:形容为离愁而憔悴、消瘦。
缕带:用丝纺织的衣带。

鉴赏

这首元代王实甫的《十二月过尧民歌·为别情》是一首描绘离别之情的抒怀之作。诗人以景衬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分别后的景象和内心感受。

"自别后遥山隐隐",诗人以远山的朦胧暗示了内心的迷茫与思念;"更那堪远水粼粼",则借水面的波光粼粼,增添了离别的凄凉。"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通过杨柳絮飘飞和桃花醉人的美景,反衬出主人公因离别而心绪不宁,仿佛连花都失去了往日的鲜艳。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室内室外的对比,香风与暮雨交织,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落寞的氛围。"怕黄昏忽地又黄昏",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相聚时刻的渴望。"不销魂怎能不销魂",直接抒发了离别后的极度相思之苦。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泪水的新旧交替,揭示了主人公无尽的愁苦,以及对远方恋人的深深挂念。最后两句"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通过身体的变化,形象地展现了离别带来的憔悴和消瘦,表达了深深的哀婉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和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成功地传达了离别之痛和相思之情。

收录诗词(10)

王实甫(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名德信,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 籍贯:大都(今北京市)
  • 生卒年:1260年-1336年

相关古诗词

小桃红

水声山色两模糊,闲看云来去。

则我怨结愁肠对谁诉?

自踌躇,想这场烦恼都也由咱取。

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形式: 词牌: 平湖乐

山坡羊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

把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形式:

仙吕.混江龙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形式: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