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

买地不肥实,其繁系耕凿。

良田少锄理,兰焦香亦薄。

勿以听者迷,故使宫徵错。

谁言三岁童,还能分善恶。

孜孜日求益,犹恐业未博。

况我性顽蒙,复不勤修学。

有如朝暮食,暂亏忧陨穫。

若使无六经,贤愚何所托。

形式: 古风

翻译

买的地若不肥沃,其繁荣依赖于辛勤耕耘。
好田若缺少管理,兰花虽香也变得淡薄。
别因为听众迷惑,就故意把音律搞混。
谁说三岁孩童,还能分辨好坏善恶。
每日勤奋追求进步,还怕学识不够广博。
何况我本性愚钝,又不努力学习。
就像早晚要吃饭,一时忽略就忧虑收成减少。
如果没有六经这些经典,贤者和愚者怎能有所依凭。

注释

买地:购买土地。
肥实:肥沃充实。
繁系:主要依赖。
耕凿:耕作开垦。
良田:好的田地。
锄理:锄草管理。
兰焦:比喻美好事物受损。
香亦薄:香气变得淡薄。
听者迷:听众被迷惑。
宫徵错:音乐中的音律错乱,比喻事情混乱。
三岁童:三岁的儿童。
分善恶:区分好坏。
孜孜:勤奋的样子。
日求益:每天寻求进步。
业未博:学业不广博。
性顽蒙:天性愚钝。
勤修学:勤奋学习。
朝暮食:早晚的饭食,比喻日常所需。
暂亏:暂时的缺失。
忧陨穫:担心收获减少。
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
贤愚:贤者和愚者。
所托:所依赖、依据。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名为《劝学》。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学习的重视和渴望,以及对个人修养与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

诗的开篇“买地不肥实,其繁系耕凿”通过比喻手法,强调知识如同土地,需要不断地耕耘和培育。接着,“良田少锄理,兰焦香亦薄”进一步说明即使是好的田地,如果不加以适当的耕耘,也难以有所收获。

“勿以听者迷,故使宫徵错”警示读者不要被表面的知识所蒙蔽,而应该追求深入的理解和实践。“谁言三岁童,还能分善恶”则是强调学习无论年龄大小,都应不断进步,不断区分对错。

“孜孜日求益,犹恐业未博”表现了诗人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个人学识不足的担忧。“况我性顽蒙,复不勤修学”则是自省之语,反映出诗人的自知之明以及对自身学习态度的反思。

“有如朝暮食,暂亏忧陨穫”通过比喻说明学习应像日常饮食一样不可或缺,而一旦懈怠,就会导致知识上的匮乏和不安。“若使无六经,贤愚何所托”则是强调《六经》(即儒家五经加上《易经》)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文明的重要性,没有这些文化根基,人们将失去判断是非的依据。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自省,展示了诗人对知识、学习和个人修养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园果

雨中梨果病,每树无数个。

小儿出入看,一半鸟啄破。

形式: 古风 押[个]韵

坏屋

官家有坏屋,居者愿离得。

苟或幸其迁,回循任倾侧。

若当君子住,一日还修饰。

必使换榱楹,先须木端直。

永令雀与鼠,无处求栖息。

坚固传后人,从今勉劳力。

以兹喻臣下,亦可成邦国。

虽曰愚者词,将来幸无惑。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宋氏五女

五女誓终养,贞孝内自持。

兔丝自萦纡,不上青松枝。

晨昏在亲傍,闲则读书诗。

自得圣人心,不因儒者知。

少年绝音华,贵绝父母词。

素钗垂两髦,短窄古时衣。

行成闻四方,徵诏环佩随。

同时入皇宫,联影步玉墀。

乡中尚其风,重为修茅茨。

圣朝有良史,将此为女师。

形式: 古风

求友

鉴形须明镜,疗疾须良医。

若无傍人见,形疾安自知。

世路薄言行,学成弃其师。

每怀一饭恩,不重劝勉词。

敩学既不诚,朋友道日亏。

遂作名利交,四海争奔驰。

常慕正直人,生死不相离。

苟能成我身,甘与僮仆随。

我言彼当信,彼道我无疑。

针药及病源,以石投深池。

终朝举善道,敬爱当行之。

纵令误所见,亦贵本相规。

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玼。

各愿贻子孙,永为后世资。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