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歌者

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形式: 古风

翻译

夜晚停泊在鹦鹉洲,江上的月色秋意清澈。
旁边的船上有个唱歌的人,发出的歌词让人极度忧愁。
歌声结束后接着哭泣,哭声断断续续令人悲切。
循着声音看见那个人,有一位女子面色如雪般洁白。
她独自倚靠在帆樯站立,姿态优美,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
夜晚的眼泪如同真的珍珠,双双坠落在明亮的月色中。
询问她是哪家的女子,为何唱歌哭泣如此凄切。
问一次就湿了一次衣襟,低下头始终不肯说。

注释

夜泊:夜晚停泊船只。
鹦鹉洲:古代长江中的一个沙洲,因洲上多鹦鹉而得名。
江月:江面上的月光。
澄澈:清澈透明。
邻船有歌者:旁边的船上有人在唱歌。
堪:足以,达到。
愁绝:极度忧愁。
继以泣:接着哭泣。
帆樯:帆和船桅,代指船只。
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十七八:大约十七八岁。
真珠:珍珠,比喻泪水。
明月:明亮的月亮。
沾襟:泪水打湿衣襟。
低眉:低头,表示谦恭或害羞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景图。"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两句勾勒出一片宁静的水域夜景,月光如洗,将夜色映得更为深邃。"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则引出了诗中的人物和情感,歌声传来,带着哀愁,让人不禁感到悲凉。

接下来的几句"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则深入描绘了这位歌者,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她在唱完歌后不禁泣下,泪水晶莹,如同夜晚的露珠或月光下的珍珠。这女子的形象和她悲伤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凄凉。

最后几句"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展现了诗人的好奇与同情,他询问这位女子是哪家的,但她却不愿意回答,只是低着眉眼,留下了泪水,这种含蓄和隐忍更增加了一层神秘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中的悲欢离合以及女性柔美情感的深切理解。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夜哭李夷道

逝者绝影响,空庭朝复昏。

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

无妻无子何人葬,空见铭旌向月翻。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夜琴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形式: 古风

奉和李大夫题新诗二首各六韵.因严亭

箕颍人穷独,蓬壶路阻难。

何如兼吏隐,复得事跻攀。

岩树罗阶下,江云贮栋间。

似移天目石,疑入武丘山。

清景徒堪赏,皇恩肯放闲。

遥知兴未足,即被诏徵还。

形式: 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