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学诗(其四)

上堂拜父母,甘旨手自供。

入庙罗豆笾,祀我祖与宗。

死者魂魄安,生者恩义隆。

一门无二志,謦欬生春风。

岂惟薰闾里,上闻天九重。

祥云及膏雨,滋我庭下松。

孰云唐虞远,不得身遭逢。

由来豪杰士,世世皆时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勉学诗(其四)》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通过描绘家庭礼仪和祭祀场景,表达了对孝道、家族和谐以及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上堂拜父母,甘旨手自供”,描绘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孝顺,亲自准备美味的食物供奉双亲,体现了孝道的核心价值。接着,“入庙罗豆笾,祀我祖与宗”则转向家族祭祀,通过祭拜祖先,强调了家族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对先人的尊重与怀念。

“死者魂魄安,生者恩义隆”两句,既是对已故先人的哀思,也是对在世亲人之间深厚情感的赞颂。家族成员间和睦相处,彼此间的言语和行为如同春风般温暖,不仅影响着家庭内部,也能够熏陶整个社区乃至更广的社会环境。

“岂惟薰闾里,上闻天九重”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和谐氛围的影响范围,不仅局限于邻里乡亲,甚至可以传达到朝廷之上,表明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得到高层的认可与推崇。

最后,“祥云及膏雨,滋我庭下松”以自然景象比喻,象征着美德与和谐如同雨水滋润万物,滋养着家族的根基——如同庭院中的松树一样茁壮成长。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期许,也是对家族繁荣昌盛的祝愿。

“孰云唐虞远,不得身遭逢”表达了对古代理想社会的向往,即使身处现代社会,仍能感受到那份追求和谐与理想的热忱。

“由来豪杰士,世世皆时雍”则总结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指出自古以来,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普通百姓,都渴望生活在和平与繁荣的时代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方孝孺对于孝道、家族和谐以及理想社会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收录诗词(408)

方孝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希古,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字:希直
  • 号:逊志
  • 籍贯:宁海
  • 生卒年:1357—1402年7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勉学诗(其五)

蔼蔼桑梓树,迟迟杖履音。

未瞻父母颜,巳起恭敬心。

树木手所植,杖履身所任。

此物犹足重,况彼钟爱深。

父爱我亦爱,不间兽与禽。

六亲同骨肉,何以能相侵。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勉学诗(其七)

妻贤少夫祸,子孝宽父心。

不知何人语,相传犹至今。

室家两相好,如鼓瑟与琴。

二亲岂不驩,花木罗春阴。

虽云一樽酒,共酌还共斟。

物情动相失,安用储千金。

家睽在妇德,彖系有遗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勉学诗(其八)

内则记孝养,檀弓著哀思。

寥寥三代音,于此犹见之。

我欲绘作图,岂乏丹青师。

丹青状形体,性情那可为。

冬夏适温凊,芳鲜在盘匜。

二亲未饮食,如子渴与饥。

奈何报木心,限以百岁期。

飞鸟失其巢,尚且鸣声悲。

创钜痛亦深,衰麻交涕洟。

圣王为制礼,进退随天时。

千人万人心,一人心可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勉学诗(其九)

谯人夏侯氏,有女志独高。

夫家尽荡灭,节义终持操。

荣华昔共享,祸患今同遭。

妾身偶生存,志巳埋黄蒿。

亲戚勿讶我,人类异羽毛。

引刀断耳鼻,见义不见刀。

至厚莫如地,桑田变波涛。

真金不畏火,见此女儿曹。

形式: 古风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