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学诗(其八)

内则记孝养,檀弓著哀思。

寥寥三代音,于此犹见之。

我欲绘作图,岂乏丹青师。

丹青状形体,性情那可为。

冬夏适温凊,芳鲜在盘匜。

二亲未饮食,如子渴与饥。

奈何报木心,限以百岁期。

飞鸟失其巢,尚且鸣声悲。

创钜痛亦深,衰麻交涕洟。

圣王为制礼,进退随天时。

千人万人心,一人心可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此诗《勉学诗(其八)》由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通过描绘孝顺父母的日常细节,表达了对孝道的深刻理解和推崇。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情感渲染,展现了古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首句“内则记孝养,檀弓著哀思”点明主题,强调了在家中的孝顺行为,以及对逝去亲人哀悼的情感。接着,“寥寥三代音,于此犹见之”表达了孝道在家族传承中的重要性,即使时间流逝,孝行依然被铭记。

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孝道的具体实践:“我欲绘作图,岂乏丹青师。”表达了想要将孝行以图画形式展现的愿望,但又意识到仅仅描绘形体难以完全表达性情与情感。“丹青状形体,性情那可为。”这句诗强调了艺术表现力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捕捉到内在的情感与精神。

接下来的几句“冬夏适温凊,芳鲜在盘匜。二亲未饮食,如子渴与饥。”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子女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无论是冬夏的温凉调节,还是餐桌上食物的准备,都体现了对父母的关怀与尊重。

“奈何报木心,限以百岁期。”表达了对生命有限的感慨,以及对如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思考。“飞鸟失其巢,尚且鸣声悲。”通过类比,强调了即使像鸟儿失去巢穴一样,人类也应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表达出对亲情的珍视。

“创钜痛亦深,衰麻交涕洟。”描述了丧亲之痛的深切,以及人们在哀悼时的泪水与悲伤。最后,“圣王为制礼,进退随天时。千人万人心,一人心可知。”总结了孝道是古代圣贤制定的礼仪规范,顺应自然规律,无论多少人的心意,归根结底都是对父母的敬爱与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孝行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度挖掘,不仅展现了个人对家庭伦理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孝道的普遍重视和推崇。

收录诗词(408)

方孝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希古,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字:希直
  • 号:逊志
  • 籍贯:宁海
  • 生卒年:1357—1402年7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勉学诗(其九)

谯人夏侯氏,有女志独高。

夫家尽荡灭,节义终持操。

荣华昔共享,祸患今同遭。

妾身偶生存,志巳埋黄蒿。

亲戚勿讶我,人类异羽毛。

引刀断耳鼻,见义不见刀。

至厚莫如地,桑田变波涛。

真金不畏火,见此女儿曹。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勉学诗(其十)

结交须结心,取士须取德。

古交金不鍊,古士麟五色。

如何当世人,作事多倾侧。

甘言转相媚,内险不可测。

青青好禾稼,生此螟与螣。

堂堂美少年,化为狐与蜮。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勉学诗(其十一)

人心天机在,利欲日夜昏。

好苗莫助长,恶木先除根。

斧斤一时缓,恶木何由断。

莫畏根株深,所忧筋力短。

形式: 古风

勉学诗(其十二)

吉人语何少,凶人语何多。

多言亦反覆,简默终无他。

可磨白圭玷,言玷不可磨。

有口号谈天,有辨誇县河。

心原一巳放,触物生偏颇。

悠悠百年内,荣辱当如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