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乃唐代诗人秦韬玉所作,名为《寄怀》。诗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
"总藏心剑事儒风,大道如今已浑同"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家学说之精髓——即心中所藏之“剑”(比喻智慧与正义)的追求,以及对大道(天道、自然规律)的认同和顺应。这里的“浑同”意味着万物归于一,表明诗人对于儒家教化与自然法则间和谐统一的向往。
"会致名津搜俊彦,是张愁网绊英雄"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对人才济济时代的渴望,以及对英雄人物被时世所束缚的忧虑。这里的“名津”指的是声名显赫之人,“搜俊彦”表达了对于优秀人才的寻觅,而“张愁网绊英雄”则形象地表现了才华横溢却不得展现的悲哀。
"苏公有国皆悬印,楚将无官可赏功"两句,是对历史上苏秦(战国时期纵横家)和楚霸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的隐喻。苏秦以“合纵”之策助六国抗衡强秦,其智谋被封为国印,象征其功业深远;而楚霸王虽有武功,却因无官位无法得到应有的奖赏。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功绩的赞叹与同情。
"若使重生太平日, 也应回首哭涂穷"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和平时世的向往,以及如果能够重返那样的时代,会如何回顾现今困顿之境而感到悲哀。这里的“太平”象征着理想中的安宁盛世,“应回首哭涂穷”则表达了对当下困境的无奈与哀叹。
秦韬玉此诗,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更透露出个人对于时代变迁、人才辈出的感慨,以及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