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陈恭尹在山阳之地遇到已故友人蔡艮若的生日,所感而作。诗中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与感慨。
首句“夭寿各归尽”,点出生命终归于消逝的主题,暗示了友人蔡艮若的生命已经终结。接着“三年悲亦衰”一句,描述了诗人对友人逝去的哀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的过程,体现了情感的复杂变化。
“胡然既死后,转忆始生时”,这两句转折,从对逝者的哀悼转向对生前回忆的追思,表达了对友人生前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感叹,即使在友人去世后,反而更加怀念其生前的点滴。
“寡过我何赖,多才人未知”两句,诗人自谦自己虽无过多过错,但友人却才华横溢,未为人知,流露出对友人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展现的遗憾。
最后,“山阳今有作,不为笛声吹”一句,以山阳之地的音乐活动反衬友人已不在世的事实,表达了对友人无法再参与这些活动的惋惜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比、转折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与感慨,以及对友人生前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展现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