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予次韵焉(其四)汴渠

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

闻歌汴渠劳,谩缀汴渠诗。

汴水源本清,随分黄河枝。

浊流方已盛,清派不可推。

天王居大梁,龙举云必随。

设无通舟航,百货当陆驰。

人间牛骡驴,定应无完皮。

苟欲东南苏,要省聚敛为。

兵卫讵能削,乃须雄京师。

今来虽太平,尽罢未是时。

愿循祖宗规,勿益群息之。

譬竭两川赋,岂由此水施。

纵有三峡下,率皆粗冗资。

慎莫尤汴渠,非渠取膏脂。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我本是山野之人,不懂治国之道。
听说汴渠工人们辛苦劳作,随意写下这首关于汴渠的诗。
汴渠的水源原本清澈,源自黄河的一部分。
如今浊流汹涌,而清水支流难以显现。
天子在大梁(开封),他的行动必然带动风云变化。
若无舟船通行,货物只能靠陆路运输。
人间的牛马驴,定然因过度劳累而皮毛破损。
若想使东南地区复苏,必须减少过度的征敛。
军队的防卫力量不能削弱,反而需要京城的强大。
虽然现在看似太平,但减省措施还不应停止。
希望遵循祖宗的制度,不要增加百姓负担。
即使征收两川的赋税,也不应仅依赖此水。
纵然有三峡的水量,大多也只是粗略的资源。
切勿过分指责汴渠,问题不在它本身,而在滥用资源。

注释

山野人:指远离都市、生活简朴的人。
经济宜:治国理财的适宜方法。
汴渠劳:汴渠工人们的辛勤劳作。
谩缀:随意写成。
清派:清水支流。
大梁:古都开封的别称。
百货:各种货物。
东南苏:使东南地区恢复生机。
聚敛:过度征敛。
雄京师:使京城强大。
群息:众多的生计。
两川:古代泛指四川和长江流域。
粗冗资:粗略且多余的资源。
尤:责怪,指责。
膏脂:比喻财富或资源。

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诗以汴渠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诗人自谦为山野之人,不谙治国之道,但通过汴渠这一具体物象,揭示了他对国家漕运和物资流通的关注。他指出汴渠原本清澈,源自黄河的一支,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浊流渐盛,清流被淹没,暗示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诗人认为,如果要恢复东南地区的繁荣,关键在于减少过度的聚敛,而非单纯依赖汴渠运输。他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强大的京城才能保障国家稳定。尽管表面上看似太平,但他认为应当遵循祖宗的治国原则,避免加重百姓负担,比如过分征税。诗人以两川赋税为例,指出即使有大量资源,也不应仅依赖汴渠来分配。

最后,诗人告诫不要过于责怪汴渠,因为问题并非出在渠道本身,而是社会管理不当,导致资源被滥用。整首诗寓言深刻,体现了梅尧臣对社会公正和经济治理的深思。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吴冲卿出古饮鼎

精铜作鼎土不蚀,地下千年藓花幂。

腹空凤卵留藻文,足立三刀刃微直。

左耳可执口可斟,其上两柱何对植。

从谁发掘归吴侯,来助雅饮欢莫极。

又荷君家主母贤,翠羽胡琴令奏侧。

丝声不断玉筝繁,绕树黄鹂鸣不得。

我虽衰苶为之醉,玩古乐今人未识。

形式: 古风

吴冲卿示和韩持国诗一卷辄以为谢

叶公所好者,熟已识头角。

一日真物来,骇汗沛且渥。

我初见韩子,蜿蜒喷雷雹。

子复蛟龙文,气象不可捉。

畏怀但惊顾,得与前事较。

形式: 古风 押[觉]韵

吴冲卿学士以王平甫言淮甸会予予久未至冲卿与平甫作诗见寄答之

老马力尽道路长,岂若壮骥思腾骧。

项穷临流叹不逝,燕骨埋没庸可伤。

我今六十趋南北,饥肠不足面黧黑。

少年心志一点无,千里区区安所得。

往居闾闬乏经过,闭门读书多废食。

便从冠带向仕途,强颜希禄非贪职。

昨逢王倩昧平生,一见如旧心相倾。

谈经树下任日炙,酒狂便欲骑长鲸。

谁意同行有迟疾,先入大梁凡几日。

大梁故人怜钝衰,迭为寄唱辞严密。

卒章言买羊与酒,虽齿动摇能饫溢。

亦知红颊教新成,更愿旧朋邀六七。

形式: 古风

吴冲卿鼓契

暮契出,朝契归,出入未尝逢日晖。

雄雌曾不离钟室,百年刓弊知者稀。

时移世异不改易,俗眼厌旧君前非。

君王万年千年寿,独怜古器与众违。

昨日霜华厚如雪,百官冻靴朝紫微。

吴王偷就温漏火,始一识之增叹唏。

不知逢逢六街鼓,自此发号通帝闱。

人间钟鼓有多少,多少乱鸣谁肯讥。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