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冲卿出古饮鼎

精铜作鼎土不蚀,地下千年藓花幂。

腹空凤卵留藻文,足立三刀刃微直。

左耳可执口可斟,其上两柱何对植。

从谁发掘归吴侯,来助雅饮欢莫极。

又荷君家主母贤,翠羽胡琴令奏侧。

丝声不断玉筝繁,绕树黄鹂鸣不得。

我虽衰苶为之醉,玩古乐今人未识。

形式: 古风

翻译

精铜制成的鼎,即使埋在土中也不会生锈,千年之后仍被苔藓覆盖。
腹部空洞如凤凰蛋,内有精致的纹饰,脚部三把利刃微微倾斜。
左耳可以托杯,口中可以饮酒,鼎上有两根柱子,不知为何而设。
它是从何地挖掘出的,归于吴侯所有,用来助兴畅饮,欢乐无边。
又得感谢您家的女主人贤淑,她弹奏着翠羽胡琴,琴音悠扬。
丝弦之声连绵不断,玉筝声声繁复,黄鹂鸟在树上鸣叫也被淹没。
我虽然年迈,却因这古乐沉醉,这音乐之美,现代人恐怕还不曾领略。

注释

精铜:高质量的铜。
蚀:腐蚀。
藓花幂:覆盖着苔藓的花朵。
凤卵:比喻精致的器皿。
藻文:精致的花纹。
足立三刀:脚部有三把利刃。
对植:相对放置。
吴侯:古代诸侯,此处指拥有者。
雅饮:高雅的饮酒活动。
主母:女主人。
翠羽胡琴:装饰有翠羽的胡琴。
丝声:弦乐器的声音。
玉筝: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黄鹂:鸟名,叫声悦耳。
衰苶:衰老疲惫。
玩古乐:欣赏古老的音乐。
未识:未曾体验或理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吴冲卿出古饮鼎》,通过对一尊精美的古铜鼎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工艺和历史价值。诗人首先赞叹鼎的耐腐蚀性,即使埋藏千年,表面仍有藓花覆盖,犹如被苔藓织成的华盖。接着描述了鼎腹如凤卵般光滑,刻有精致的纹饰,足部三刀锋利而微曲,形状独特。左耳设计便于持握,顶部的两根柱子则令人好奇其用途。

诗人想象这鼎曾被某位人物挖掘出来,归于吴侯之手,成为品鉴美酒的佳器,增添了雅致的饮酒氛围。吴侯之家的主母更是贤淑,她弹奏翠羽胡琴,琴声与丝声不断、繁复的玉筝声交织,连树上的黄鹂都似乎因之停止了鸣叫。诗人自己虽然年迈,却为这样的古韵所醉,感叹这种古典乐音在当今已鲜为人知。

整首诗通过描绘古鼎及其使用场景,表达了对古代艺术的欣赏和对传统优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感慨。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吴冲卿示和韩持国诗一卷辄以为谢

叶公所好者,熟已识头角。

一日真物来,骇汗沛且渥。

我初见韩子,蜿蜒喷雷雹。

子复蛟龙文,气象不可捉。

畏怀但惊顾,得与前事较。

形式: 古风 押[觉]韵

吴冲卿学士以王平甫言淮甸会予予久未至冲卿与平甫作诗见寄答之

老马力尽道路长,岂若壮骥思腾骧。

项穷临流叹不逝,燕骨埋没庸可伤。

我今六十趋南北,饥肠不足面黧黑。

少年心志一点无,千里区区安所得。

往居闾闬乏经过,闭门读书多废食。

便从冠带向仕途,强颜希禄非贪职。

昨逢王倩昧平生,一见如旧心相倾。

谈经树下任日炙,酒狂便欲骑长鲸。

谁意同行有迟疾,先入大梁凡几日。

大梁故人怜钝衰,迭为寄唱辞严密。

卒章言买羊与酒,虽齿动摇能饫溢。

亦知红颊教新成,更愿旧朋邀六七。

形式: 古风

吴冲卿鼓契

暮契出,朝契归,出入未尝逢日晖。

雄雌曾不离钟室,百年刓弊知者稀。

时移世异不改易,俗眼厌旧君前非。

君王万年千年寿,独怜古器与众违。

昨日霜华厚如雪,百官冻靴朝紫微。

吴王偷就温漏火,始一识之增叹唏。

不知逢逢六街鼓,自此发号通帝闱。

人间钟鼓有多少,多少乱鸣谁肯讥。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吴殿丞代州通判

举才不避势,必也知其长。

王官诚济济,岂得佐边疆。

代郡实雄要,昔已选帅良。

功名乃欲取,叱驭登太行。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