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大忠祠(其二)

皇天不祐宰臣谋,万里楼船一浪休。

飘荡已知吾事去,覆亡安用此身浮。

祗今潮自如期至,终古江应不尽流。

折戟并销尘海换,行人犹自说碙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厓山大忠祠(其二)》。诗中描绘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与反思,以及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

首句“皇天不祐宰臣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无奈,暗示了即使有卓越的谋略和才能,也可能遭遇不幸的命运。接着,“万里楼船一浪休”以壮丽的场景反衬出结局的悲凉,楼船象征着英雄的事业,而“一浪休”则暗示了最终的失败与消逝。

“飘荡已知吾事去,覆亡安用此身浮”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悲凉的情感。诗人似乎在说,即使知道自己的事业已经失败,也无法挽回,那么活着又有何意义?这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隐含了对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的感慨。

“祗今潮自如期至,终古江应不尽流”则转向对自然界的永恒与不变,潮水按时来去,江水永不停息,以此对比人类历史的短暂与无常。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时间流逝、世事更迭的深刻思考。

最后,“折戟并销尘海换,行人犹自说碙州”两句,以历史遗迹的消失与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形成对比。折戟代表战争的痕迹,销入尘海则意味着历史的遗忘;而人们仍然记得碙州,说明历史的记忆虽会随着时间淡化,但某些故事和情感却能被铭记于心,流传久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忆,以及对自然与时间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命运的深刻洞察和感慨。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厓山大忠祠(其三)

频年航海欲何为,天厌中原遂不支。

满地江湖无死所,际天风浪有平时。

仓皇一念聊臣分,寂寞中流赖史知。

回首又看强敌灭,寒潮自绕大忠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厓山大忠祠(其四)

千载英雄馀恨在,怒涛惊浪日摏撞。

有天肯与仇同戴,无面能看主再降。

烈士深悲甘蹈海,中原不复竟如江。

君王莫罪风波恶,应是憸人解覆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追和倪元镇先生江南春

象床凝寒照蓝笋,碧幌兰温瑶鸭静。

东风吹梦晓无踪,起来自觅惊鸿影。

彤帘霏霏宿馀冷,日出莺花春万井。

莫怪啼痕栖素巾,明朝红嫣鏖作尘。

春日迟迟春波急,晓红啼春香雾湿。

青华一失不再及,飞丝萦空眼花碧。

楼前柳色迷城邑,柳外东风马嘶立。

水中荇带牵柔萍,人生多情亦多营。

形式: 古风

雪后

寒日晶晶晓溜声,中庭快雪一宵晴。

墙西老树太骨立,窗里幽人殊眼明。

想见渔蓑无限好,怪来诗思不胜清。

江南残腊相将尽,会看门前春水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