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松怪石歌

山东宪署两绝奇,古松怪石相蔽亏。

耳畔或闻海涛作,眼中不见云根移。

皮皴鳞蹙涩寒雨,霜雕雪刻莓苔聚。

方惊白日起潜蛟,更讶幽阴踞虓虎。

因怜二物争豪雄,壮颜毅色孰与同。

阅世不今亦不古,回头几觉凡物空。

岱宗千尺云昆崙,一勺水安得良工。

为我写此松石图,坐携造化入袖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古松怪石歌》由明代诗人薛瑄创作,通过对古松与怪石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生命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古松与怪石的形态、质感以及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诗人以“山东宪署两绝奇”开篇,点明古松与怪石的独特之处,暗示其非凡的自然景观。接着,“古松怪石相蔽亏”一句,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古松与怪石相互衬托的景象,使画面更加丰富立体。

“耳畔或闻海涛作,眼中不见云根移”两句,运用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海涛的声响仿佛在耳边回荡,而云根却似乎静止不动,这种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自然界的动态与静态之美。

接下来,“皮皴鳞蹙涩寒雨,霜雕雪刻莓苔聚”描绘了古松与怪石的表面特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它们历经岁月洗礼后的独特风貌。古松的皮纹如同老龙的鳞片,寒雨的痕迹则增添了几分沧桑感;怪石上霜雪雕刻的图案,以及莓苔的聚集,更是赋予了这些自然元素以生命。

“方惊白日起潜蛟,更讶幽阴踞虓虎”两句,通过想象中的生物形象,进一步增强了古松与怪石的神秘色彩。白日的出现仿佛唤醒了深藏于地下的蛟龙,而幽暗的环境中则有猛虎盘踞,这样的设定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生命力。

最后,“因怜二物争豪雄,壮颜毅色孰与同”表达了诗人对古松与怪石的赞美之情,认为它们在自然界中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壮丽与坚韧。而“阅世不今亦不古,回头几觉凡物空”则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眼前景象的深刻领悟,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应轻易忽视。

“岱宗千尺云昆仑,一勺水安得良工”则以泰山的壮观与一勺水的微小进行对比,强调了自然之美的宏大与细微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我写此松石图,坐携造化入袖里”则是诗人希望将这份自然之美以画的形式留存下来,让观者即使在袖中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与魅力。

综上所述,《古松怪石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也是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赞美。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诗人成功地将古松与怪石的自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自然界的壮丽与生命的顽强。

收录诗词(1331)

薛瑄(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怀忠堂为都指挥李进赋

将军树勋起云中,结发慷慨从飞龙。

几年拥节驱罴熊,扶桑日出西崆峒。

旄头射落天山空,青海不复烽火红。

仁义之将良可宗,丈夫不数卫霍功。

时清包裹刀与弓,八蛮入贡重译通。

朅来分阃何从容,敦崇诗礼轻豪丰。

所居之堂名怀忠,怀忠事业应无穷。

我虽儒冠心颇雄,寸管不让三尺锋。

等閒禆补造化功,拟今四海歌皇风,怀忠将无与君同。

形式: 古风

登州行

骢马晓辞莱子国,北上高冈俯辽碣。

辽碣万里天风寒,山溪二月凌澌结。

空濛极目春无边,春涛汹汹摇春烟。

还从绝岭下长坂,高城忽起沧溟前。

沧溟倒浸红楼影,通衢豁达尘埃静。

已应持节是明时,况复观风得佳境。

天开海阔霜台高,霜台远思何飘飘。

巨鳌戴山真浪语,大方见笑非虚谣。

乾坤俯仰高歌起,有物无名大莫比。

瀛海茫茫未足誇,真是人间一泓水。

形式: 古风

望海歌

我生足迹半天下,朅来持节临东夏。

万里沧溟入壮观,洞庭彭蠡足惊诧。

三韩之西日本东,元冥少昊回祝融。

归墟尾闾杳难测,清江碧汉来无穷。

碣石依稀望中小,天台不断连山绕。

烟波明灭散群鸥,云水空青浮众岛。

扶桑渐觉明朝暾,还从海底升金盆。

太阴灭尽清辉发,羲和稳驾波无痕。

有时飓母逞神武,冯夷击鼓百怪舞。

白浪峨峨摧雪山,黑雾茫茫涨天宇。

三山六鳌安在哉,祖龙已去刘郎来。

楼船不复返秦使,云帆更欲寻蓬莱。

雄豪千古俱沦没,唯有潮声尚如昨。

从谁海上论盈消,独倚苍山看寥廓。

形式: 古风

东平行台十五柏

行台台上十五柏,一一皆抱梁栋姿。

自应生长得元气,更当培植需良期。

孔明庙前今在否,才大空闻少陵语。

何如此木生中原,万牛不用可立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