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佛亦不离心,心亦不离佛。
心寂即菩提,心然即有物。
物即变成魔,无即无诸佛。
若能如是用,十八从何出。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僧人庞蕴之手,它探讨了佛教中心与佛的关系,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心灵体验和哲学思考。
“佛亦不离心,心亦不离佛。”这一句明确指出了在佛法修持中,佛与心是不可分割的。心,即个人内在的觉知与意识;佛,则是觉悟、智慧的象征。这两者如影随形,是相互依存的。
“心寂即菩提,心然即有物。”这里强调了心境的重要性。当心处于宁静无念的状态,即可达到菩提(即觉醒、悟道)的层次。然而,一旦心中产生任何概念或执着(即“物”),便可能阻碍了这一过程。
“物即变成魔,无即无诸佛。”这句话进一步阐释了上述观点。当心中的“物”(即各种念头、情绪和执着)过多时,它们就可能转化为障碍修行的“魔”。反之,如果内心真实达到空性的状态(即“无”),那么便无所谓的佛法可言,因为已经超越了世间的概念。
最后,“若能如是用,十八从何出。”这句话可能是在询问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上述原理,那么“十八”——这里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或修行方法——又将如何出现或被理解。这句话既可以看作是一种自问自答,也可以视为对读者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偈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辨,揭示了佛教修行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心与觉悟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超越世间的种种束缚达到真实的解脱。
不详
羊车诱下愚,鹿车载中夫。
大乘为上士,鹏巢鹤不居。
鹪鹩住蚊睫,居士咄盲驴。
若论质利帝,毕竟一乘无。
淼淼长江水,周而还复始。
昏昏三界人,轮回亦如此。
轮回改形貌,长江色不异。
改貌劳神识,终须到佛地。
世人重名利,余心总不然。
束薪货升米,清水铁铛煎。
觉熟捻铛下,将身近畔边。
时时抛入口,腹饱肚无言。
行学非真道,徒劳神与躯。
千里寻月影,终是枉工夫。
不悟缘声色,当今学者疏。
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