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贤堂诗(其二)

谁称三老作三山,夫子宁居季孟间。

骆厩侍人多愧色,鳖头处士若为攀。

辞章小技应閒事,节义千年真大闲。

何似眉山专一壑,九京贤圣尽欢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谁把三位长者比作三座山,夫子难道甘愿位居季孟之间。
骆驼厩中的侍从满面羞愧,像鳖头隐士那样难以接近。
辞令文章不过雕虫小技,千年的节操道义才是真正的清闲。
哪比得上眉山独占一谷,九泉之下的贤圣都能展露欢颜。

注释

谁:疑问代词,指代某人。
称:比喻或比拟。
三老:古代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
三山:比喻高不可攀的人物。
夫子:古代对学者的尊称,此处指孔子。
宁:宁愿。
居:处于。
季孟:指季孙氏和孟尝君,此处借指地位。
骆厩:骆驼的马厩,比喻地位低下的人。
侍人:侍从人员。
愧色:羞愧的表情。
鳖头处士:形容隐士孤傲不群,如鳖头般难以亲近。
若为:如何能。
攀:攀附,接近。
辞章:文章和文辞。
小技:微不足道的技艺。
应:应当。
閒事:琐碎之事。
节义:节操和道义。
大闲:极大的清闲,指无关紧要。
眉山:指四川眉山,苏轼的故乡,此处象征清静之地。
专一壑:独自占据一谷,形容隐居。
九京:指地下世界,即九泉之下。
贤圣:贤能的圣人。
尽欢颜:都露出快乐的面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家之巽所作,题为《和三贤堂诗(其二)》。诗人以巧妙的笔触,将三位贤者比喻为“三老”或“三山”,暗示他们的德高望重。他以孔子自比,谦逊地表示自己不介意位居“季孟”之间,暗指自己对前辈的敬仰和自身的低调。

接下来,诗人通过骆厩侍人的惭愧和鳖头处士的难以企及,进一步强调了这三位贤者的崇高地位。他认为,辞章小技与他们的节义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而他们的道德操守和高尚情操才是真正的“大闲”。

最后,诗人推崇眉山之地的隐逸生活,认为那里专一于山水,贤圣们可以逍遥自在,脸上洋溢着欢颜。整首诗赞美了三位贤者的品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0)

家之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三贤堂诗(其一)

孤峰落魄一诗人,白傅何曾号直臣。

较似眉山敢同传,并祠浙水恐诬神。

人非伦拟终非偶,论贵平和不贵新。

争似独尊元祐学,高堂正笏更垂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福胜院

三过山中寺,劳生有底忙。

梵书虫蠹纸,佛界燕巢梁。

晓日光明藏,野花知见香。

丰碑如会意,读罢更彷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次曾南丰韵

忆昔诗豪为写真,至今光景尚如新。

亭中客鬓几人老,山下灵根千岁春。

倏歘相逢皆召杜,舂容莫逆少雷陈。

我来随分重知见,似与夫君夙有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游金石台

庐陵游乐夕阳山,太守何人若是班。

三岛幻成一丘小,五峰对峙两溪环。

竹间庭院邻翁卜,木杪楼台仙者寰。

紫笑扶疏枝干老,春来得兴颇开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