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朱放的作品,描绘了一场在重阳节(九月初九)与友人刘中丞于昌乐寺举行的宴会,并送别梁廷评的情景。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
"独坐三台妙,重阳百越间":这两句开篇便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意境。三台可能指的是昌乐寺内的某个高台或楼阁,诗人独自一人坐在这里,观赏着重阳佳节中美妙的景色。而“百越”通常指的是南方地区,这里则是用来形容时间地点的古朴美感。
"水心观远俗,霜气入秋山":诗人通过对水与山的观察,表达了他对于世俗纷争的心态和超然物外的情怀。水能映出心中的所思所想,而“观远俗”则是透过水面看到的远处的繁华,但却带有一种淡泊的心境。霜气入秋山,则是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秋天的来临往往使人感受到岁月流逝和生命易逝。
"不弃遗簪旧,宁辞落帽还":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情谊的珍视以及对往昔时光的留恋。不愿意丢弃掉过去的记忆,就像不愿意抛弃那顶曾经戴过的帽子一样。遗簪可能是指某种遗物或者是往日之物,诗人通过这些实体来表达对旧友旧事的思念。
"仍闻西上客,咫尺谒天颜":即便是在这样的宴会场合,诗人的心中还是能听到远方朋友的声音。咫尺谒天颜,是一种对天地自然之美的赞颂,同时也是对友人深情厚谊的一种表达。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特殊时刻,对朋友、对往昔、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