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七十无心万事閒,日高松屋未开关。
不妨抱瓮东篱下,惜取残英学驻颜。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彭方山的生活态度与心境,充满了淡泊名利、享受自然的哲学意味。
“七十无心万事閒”,开篇即点出彭方山虽已年迈,却对世事无心挂怀,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这里的“万事閒”不仅指生活中的琐事不再困扰他,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与释然。
“日高松屋未开关”,进一步描绘了彭方山的生活场景。在阳光逐渐升高之时,他的居所——松屋,依然紧闭着门扉。这既是对彭方山不为外界打扰的生活状态的描述,也暗示着他内心的宁静与自足。
“不妨抱瓮东篱下,惜取残英学驻颜。”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彭方山选择在东篱之下,怀抱水瓮,欣赏着即将凋零的花朵,以珍惜这些残存的美好来延缓岁月的流逝。这里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去体验和珍惜每一刻。
整首诗通过彭方山的形象,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珍惜当下、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哲学,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个人修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不详
汉族,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江上秋光寂寞时,寒花亦有向南枝。
怜君岂是无颜色,底后重阳一月期。
莫道争妍易取嗔,清名亦未与閒身。
汝今犹占三秋日,我已秋光尽让人。
曾伴渊明栗里间,千年流落影阑珊。
何知寂寞荒山里,亦有知心为破颜。
几枝浓艳几枝稀,自倚秋风意不违。
何事背时开独晚,欲人摇落见芳菲。